感染性疾病标本的类型

[2013/7/17]

  从感染者体内或其排泄物中检出导致该感染的病原体,即病原学诊断,是诊断感染性疾病最可靠的依据。病原学诊断对感染性疾病至关重要,常常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转归,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点与其他类型的临床疾病有所不同。

  检测病原体进行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手段包括以下4个方面。

  (一)检出完整的病原体

  例如,在疑似患者的宫颈分泌物拭子直接涂片中查见革兰阴性双球菌,可诊断淋病;血培养查见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诊断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

  (二)检出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或机体对其免疫应答所产生的抗体

  例如,检测血清标本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原及其相应抗体等。根据检出结果的不同表现模式,判定患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不同状态。

  (三)检出病原体的基因成分

  抽提送检标本的核酸,用诊断该病原体的基因探针与核酸抽提物进行分子杂交,然后用某种相应的方法(如放射性自显影法、化学显色法、发光法等)显示杂交分子的存在,即可确定待测基因的存在,亦即病原体在患者体内的存在。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将待测基因拷贝数扩增放大(可达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倍)后,再对扩增产物进行分子杂交检测,则可大大提高检测灵敏度。

  (四)检出病原体的代谢产物

  例如,经特殊染色后,从疑似患者的尿液、唾液、胃液细胞沉渣中检出特征性的巨细胞包涵体,可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

  总之,病原学检测手段很多,但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根据需要选择最适当的检测手段。例如,直接检出完整的病原体是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应用时,常常由于以下一些原因使灵敏度或应用范围受到限制:①在采集送检标本前,患者已经使用了大量的抗感染药物,可能使病原体培养的阳性率降低。②培养所需的时间太长,特别是结核分枝杆菌的培养需要6周甚至更久,有时不能满足临床快速诊断的要求。例如,当患者颅内感染需尽快明确病原学诊断时,就不能久等培养结

  果。③某些病原微生物(如病毒、衣原体等)因培养所需的技术设备条件要求太高,难以在一般医院广泛推行。有的病毒目前还不能进行临床意义上的实验室培养,例如乙型肝炎病毒等。④有些病原体仅为条件性致病菌;有些病原体以无症状携带的方式存在于机体。如伤寒杆菌慢性携带者的大便中可检出大量伤寒杆菌,此时,检出的伤寒杆菌并不一定即为患者当前所患疾病的病因,必须结合临床全面评估,才能对其病原学意义作出恰当的判断。

  相对于通过培养检出完整的病原体而言,检测病原体的抗原成分或相应的抗体是较为简便易行的病原学实验诊断方法,也是感染性疾病病原学诊断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需要指出的是,当送检标本中的病原体数量较低时,病原体抗原成分的检出率可能受到检测灵敏度的限制;另一方面,检测机体免疫应答所产生的抗体有时亦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由于IgG型抗体阳转的时相通常处于病程后期,难以用于急性感染的早期诊断;因此,研制IgM型抗体的检测药盒是此类诊断技术开发研究的一个重点。此外,机体内出现各种病原体(包括其基因物质)、代谢产物及免疫应答产物时各自遵循一定的动力学规律,其出现的时相可以类似或彼此重叠,也可以相差很大。以伤寒为例,在病程第1~2周时,血培养、骨髓培养的伤寒杆菌检出率可达80%一90%,以后阳性率逐渐降低;在病程第3~5周时,大便培养伤寒杆菌的阳性率可达60%一85%,尿培养也可达到30%左右;检测伤寒杆菌菌体抗原和鞭毛抗原相应抗体的肥达反应通常在病程的第1周开始出现阳性,以后阳性率逐渐递增,病程第4周阳性率可达90%。为了提高病原学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应当按照上述规律,根据不同时期选择最佳的检测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