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电镜技术组织的固定

[2015/7/27]

    Singer1959年首先建立了用电子密度较高的铁蛋白(ferritin)标记抗体的方法,可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超微结构定位。该技术为免疫电镜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NakanePierce1968年成功建立了免疫酶标记电镜技术,使细胞内抗原的超微结构定位成为可能。FaulkTaylor1971年提出用胶体金(colloidalgold)标记抗体,并首先用于免疫电镜研究,由此大大促进了免疫电镜技术的发展。

    免疫电镜技术的取材要求更迅速更精细。与电镜酶细胞化学标本制备相似,既要求保存良好的细胞超微结构,同时又要保持组织细胞的抗原性,但是,两者间往往处于矛盾之中,也就是说,强固定剂虽有利于超微结构的保存,但易导致抗原性明显减弱,所以免疫电镜的组织标本固定不仅要考虑超微结构的保存,亦应尽力保持其抗原性,故应选用较温和的固定剂。常用固定剂有过碘酸―赖氨酸―多聚甲醛(periodate-lysine-paraformaldehydePLP)液和2%多聚甲醛―05%戊二醛混合液。在包埋前染色中,PLP较为常用,该固定液较适用于含糖类丰富的组织,对超微结构及许多抗原活性保存较好。因为PLP中的过碘酸能氧化糖类,使其中的羟基转变为醛基,赖氨酸的双价氨基与醛基结合从而把抗原交联起来。

    因组织抗原绝大多数含蛋白质和糖类。而抗原表位一般位于蛋白部分。PLP能选择性地使糖类交联,这样既稳定了抗原,又不影响抗原表位与抗体的结合。加入低浓度的多聚甲醛则能稳定蛋白与脂类。但赖氨酸较贵,而多聚甲醛/戊二醛固定液相对经济简便,效果也较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