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检测恶意造假 靶向药滥用可致命

[2013/4/9]

  作为抗癌领域的新星,靶向药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它在提高适应人群生存质量方面展示了明显的效果,《时代》周刊曾冠以“神奇的药物”。由于在肿瘤治疗史上发展较浅,靶向药在临床应用方面尚有许多未知空间,然而受利益驱使,靶向药被恶意滥用,不规范的使用已将靶向药拉下神坛。

  近年来,在肿瘤的治疗领域,分子靶向药物进展得很快,是目前研究、临床的热点之一。然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滥用,给靶向药蒙上了一层阴影。或受商业利益驱使,或缘于缺乏专业认知,众多原本不适合服用靶向药的患者,被建议服用靶向药。而不规范服用靶向药物的后果,则可能会使后续治疗陷入“无药可医”的境地——靶向药从“神药”变成了“毒药”。

  “靶向”治疗是突破性进展

  分子靶向药物是利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上的差异,采用封闭受体,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等方法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的靶点,特异性地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使肿瘤细胞凋亡。通俗地说,就是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之间有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分子靶向药物就是“对准”这不同之处,来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分子靶向治疗比传统的化疗特异性强、毒副反应小,因此,分子靶向药物自问世以来便备受追捧。

  众所周知,肺癌是全球头号“癌症杀手”,世界上每30秒就有1人死于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肺癌总数的80%以上。而吉非替尼恰是一种主要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铂类和多西紫杉醇化疗的患者、不适合化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二线治疗的分子靶向药物,因此受到肺癌患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和推崇。

  靶向药遭严重滥用

  近年来,虽然靶向药在抗癌市场上迅速壮大,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靶向药在中国的肿瘤治疗史上才发展不到10年,在临床应用上至今仍存在许多未知空间。

  靶向药物可能是“神药”,又可能是徒耗金钱的无效药,乃至变成“毒药”——尤其当商业的利益,或者技术的无知凌驾于医疗的道德操守上时。

  专家指出,不可否认,靶向药物对肿瘤治疗发挥了极大作用,比如,治疗后毒副反应较小,一般不会出现脱发、骨髓抑制等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一些身体虚弱或晚期患者带来了福音。但它并非人人适用,只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患者。临床研究发现,在肺癌患者中,EGFR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大约为30%,也就是说,每10个患者只有3人有EGFR基因突变,这3个人才可以使用靶向药物。

  “根据第三方医药咨询机构的调查,中国肺癌患者里至少有60%没有进行基因检测,有的地方离谱到90%以上。”有药企人士表示,通过对医院收治的肺癌病人进行资料统计,会发现相当多病人没有进行基因检测。

  肿瘤细胞因人而异 靶向药并非人人适用

  分子靶向药物是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的,目前已经开发了多种应用于临床的分子靶向药物,如肺癌、乳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和胃肠道基质细胞瘤等都有相应用药,并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林丽珠教授预见,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有更多的药物应用于临床。“对于某些特定的靶向药物,在使用前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基因,判断其肿瘤细胞上是否有符合条件的位点,可以预知该药物是否会奏效,能节省金钱和时间。”她说。这样的检测被称为“基因检测”。这是因为,靶向药物通过与肿瘤细胞的特征性位点结合,干预控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基因信号传导通路。而肿瘤细胞是有多样性的,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具有一样的特征性位点。

  靶向药检测之乱

  在美国,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委员会(FDA)规定,医生开具靶向药物处方前必须为患者做基因检测,但在中国却没有强制、普遍的要求。靶向药物是根据“靶点”精准攻击癌细胞的药物,而这种靶点是肿瘤细胞特有的、基因所决定的特征性位点。目前较为常用的肺癌靶向药如易瑞沙和特罗凯,其靶点为EGFR(表皮生长因子)。

  开发和制造靶向药物的企业,对基因检测的现状并非不知情。“通过对医院收治的肺癌病人进行资料统计,会发现相当多病人没有进行基因检测。”罗氏制药一名销售部门的顾问对《21CBR》记者说,“根据第三方医药咨询机构的调查,中国肺癌患者里至少有60%没有进行基因检测,有的地方离谱到90%以上。”

  实际上,基因检测的普及与靶向药物的销售有着重要关系。譬如,靶向药企业会与医生保持联系,免费为病人做基因检测;有的企业也会通过对医疗和检测机构提供定期培训,来推动基因检测的普及与标准化。

  受访者们形容,跨国药企对基因检测的态度是矛盾的。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前跨国药企高层说:“如果已知某类检测的阳性率不高,他们就不会愿意去推广。”广州一家基因检验公司的人员也对《21CBR》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制药商发现某类基因检测的结果使得用药更有效,有利于自家药物的销售,就会更加积极地推广基因检测。

  利益驱使检测造假

  在谈到为何靶向药滥用如此严重时,业内人士指出,商业利益是推动滥用的关键因素。

  基因检测,是靶向药物治疗其中的一个环节,也是判断病人是否适合用药的准入门槛。患者是否有基因突变,医生无法凭经验判断,需要先给患者做基因突变的检测,看看体内是否有符合条件的基因。而检验显示的阳性比率越高,意味着被出售的靶向药物越多。

  然而,有部分医生却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或强推靶向药,或出具虚假基因检测报告。有患者家属控诉称,医生在明知道病人的基因检测呈阴性的情况下,两次向病人家属推荐服用靶向药。“自费药平均每月花费2万多元。在利欲面前,难道除了熏心就别无他路了?”

  有基因检测公司员工坦承,“某些基因检测公司做假报告,在医生和靶向药物销售人员的影响下人为提高阳性比例。更恶劣的是,有的根本没有做检测,数据完全是假的。”

  据了解,由于我国没有对靶向药物的处方权进行额外控制,也没有在临床治疗上实施强制性的限制,使得医院不同科室的医生,包括中医也拥有向患者开出靶向药物的权力,这使得在利益驱使下,靶向药滥用情况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