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检测背后是国标的缺失

[2013/5/8]

  一次性发泡餐具检测发现多种成分超国标

  5月2日,记者在北京西城区新文化街上多家餐馆见到,虽然一次性发泡餐具已解禁,但他们使用的仍然是可降解的一次性餐盒。

  “即便现在可以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了,但我们也不会用,一方面是便宜不了多少,另一方面,发泡餐盒质量不好,遇高温就变形,顾客也不愿意要。”北京一家川菜馆老板表示。

  记者调查发现,对于一次性发泡餐具的使用,一些中大型餐厅大多将其拒之门外,而一些路边小摊小店,却由过去的“躲躲闪闪”变得“心安理得”。

  在北京海淀区从事一次性餐具批发的经营户姚红赞告诉记者,北京市场已经不太认可一次性发泡餐具,将来即便有市场需求,也主要面向低端市场。

  发泡剂会破坏臭氧层,高温易产生有害物,难降解污染大,回收处理难……由于存在种种“缺陷”,国家有关部门于1999年颁布“禁白令”,在全国范围内禁产禁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

  不锈钢餐具检测12个样品4个铬超标

  民生实验室”选取了4种家庭中经常用到的食品容器材料:不锈钢、聚丙烯(PP)、密胺(三聚氰胺)、陶瓷,从世纪联华超市、社区小超市、钱江小商品市场、环北小商品市场、路边店等随机抽样60多件样品,委托轻工产品实验室参照国标进行严格检测。

  五天后,检测结果出炉:本以为最安全的不锈钢制品出问题了,12个样品中有4个检出重金属铬超标。

  各种塑料制品总体质量还可以,10种样品中有一个鲜艳的水杯脱色不合格,一个奶瓶蒸发残渣超标,一个尼龙材质(PA)的餐勺有害物质超标。

  当然,最安全的还属陶瓷制品。

  不锈钢制品检测项目:

  铅、镉、镍、铬、砷五种重金属测定。

  检测过程:

  煮沸的4%乙酸倒入成品容器样品中,加玻璃盖,小火煮沸半小时,取下,中途补充4%乙酸至原体积,室温放置24小时,然后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进行测定。

  检测结果:

  经测定,有4个样品的铬严重超标,最高的超标13.5倍。

  国标亟待提高门槛

  “不是发泡餐具本身没问题,而是标准有问题。”有业内人士坦言。负责检测的轻工产品实验室相关人士也表示,现在参照1988年前的国标确实滞后。

  事实上,国内很多标准太低太老,更新太慢,而且比国外同类标准要宽松好多。

  就以塑料制品包括发泡餐具为例,按照现行国标检测,用60度的醋酸浸泡2小时,乙醇常温浸2小时。而同类产品,国外的浸泡规范可能就是:100度的醋酸浸泡30分钟,70度的乙醇溶液浸泡2小时。完全模拟日常使用环境。

  加强餐饮服务行业食(饮)具卫生消毒及安全使用的监管力度,务必达到“一清二洗三消毒四保洁”要求。针对食(饮)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量很大,全市餐饮类场所数量达近万家,其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且卫生意识薄弱等行业特征,加强对餐饮服务从业人员食(饮)具消毒知识的培训,专职或者兼职的食(饮)具消毒人员要持证上岗。监管机构应加大工作力度,从源头抓起,要求各类餐饮服务单位在新发、换发餐饮服务许可证时,必须提供食(饮)具的检测报告,或按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定期检测食(饮)具,严格把关,提供给消费者一个安全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