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显示国内中药染色掺假现象严重 中药监管急需到位

[2013/6/17]

  中药市场混乱 药材掺假普遍存在

  一位长期从事中医药行业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有两个“潜规则”长期存在中药材的流通领域:一是以次充好,将一些质量比较差、存放时间长的药材充当质量好的药材出售,或是以价格便宜的非药用部位入药,此次维C银翘片涉嫌虚假投料正属于此类。

  另一个是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对于药材种植户来说,这是一种药材保管方式,他们对于硫磺熏蒸使用量和方法没有概念。

  在南宁市中尧路中药材交易市场,记者采访了多位中药材交易商,在他们眼中,用硫磺熏蒸中药材是理所当然的做法。一位交易商拿出了一包党参对记者说:“你看这色泽,如果不用硫磺熏蒸的话,根本不可能实现。现在很多中药材只有用硫磺熏蒸才好保存,不然早就发霉了。”

  广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副会长黄汉儒介绍,硫磺熏蒸是药材种植户对药材进行初加工的一种习用方法,目的在于防霉、防腐和干燥等。极少量残留的二氧化硫不至于造成健康威胁,但是如果长期大量服用,对人体呼吸系统会产生影响。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发布通报称,为防止滥用或过度使用硫磺熏蒸,中药材及其饮片二氧化硫残留限量标准将于近期发布实施。

  中药行业业内人士说,中药行业最突出的三大问题就是“染色、增重、掺假”。其中,公众对中药染色相对陌生,但并非行业新问题。

  从业三十多年的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资深中药鉴定专家胡浩彬指出,中药材、中药饮片非法染色掺假的现象在国内普遍存在。目前已发现有染色掺假的中药材、中药饮片有几十种。

  中药检测至关重要 严控中药质量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患者对中药的信任大肆造假或以次充好。目前,武汉市中药市场总体而言流通有序、质量可控,但是也存在制假售假的现象。中药材及中药饮片非法添加染色剂、增重剂的现象比较严重,不容乐观。

  根据2011到2012年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检测结果,在全覆盖抽检的769份中药检验报告书中,合格报告书354份,不合格报告书412份,阳性率54%。其中,不合格品种共71个,生产单位不合格报告14份,占比3.40%,医院不合格报告152份,占比36.89%,经营单位不合格报告246份,占比59.71%。

  药品成分不合格品种共有11个品种92批次,其鉴别方法主要为薄层色谱、化学反应等。不合格批次占总数22.33%(此数据中,部分有重叠)。不合格率较高的品种依次为:红花65.22%不合格;蛤蟆油11.96%不合格;沉香6.52%不合格;大黄5.43%不合格。

  药品成分不合格主要指含量达不到国家药典标准的药材,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第一是掺假,中药饮片中掺入性状相似的材料,如皂角刺中掺入皂荚枝,猪苓中掺入赤芍;第二是中药材来源合法,但是生长时间或年限不足;第三是不法商人将原材料中有效成分浸提,提取后晒干或磨粉继续售卖;第四是掺杂质超过规定,例如黄芩等饮片中掺入较多的根头部,远志不抽芯;第五是储存时间过长或储存不当,例如温度、湿度不够或暴晒药材等情况。

  中药监管急需到位

  近年来,在暴利驱动下,中药材市场“李鬼”频现,造假手段日新月异,不仅染指利润高的名贵药材,如今连普通药材也不放过。无论是对中医药行业发展,还是对患者生命健康,中药造假都会产生了不利影响。打击中药“李鬼”,为百姓撑起“健康保障伞”,还需标本兼治、多管齐下。

  中国中药协会的数据显示,2012年前三季度,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我国中成药产值达2882亿元,同比增长20.8%;饮片产值692亿元,同比增长27.1%。而与行业规模迅速膨胀不匹配的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劣质饮片大行其道。

  针对愈演愈烈的造假乱象,国家有关部门也“重拳出击”,采取了一些措施,规范中药材市场,加强行业监管,例如推行饮片企业GMP认证、饮片包装必须标注药品原产地等。然而,令人气愤的是,中药材制假售假的新闻仍时常见诸报端,一次次地给监管敲响了警钟。

  不过,谈到监管,许多业内人士也很无奈:这几年,制假商人不断研发造假新技术,连许多长期从事经营的客商都难辨真伪,对监管人员同样也是一道难题;生产链上“九龙治水”的管理格局也让不法人员钻了空子,谁来管、怎么管常常让一些部门有些困惑;法律法规不健全,即使犯罪,处罚力度也很有限……这些问题确实让监管陷入了尴尬。

  药品安全关系百姓健康,打击中药“李鬼”迫在眉睫。如果不能对中医药市场的规范化“治未病”,如果放任制假售假的不法商人逍遥,恐怕中医药市场最终也只能“疾入骨髓,无药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