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腐有添新潜规则 食品辐照用于超标、过期食品

[2013/6/24]

  摘要:很多细心的消费者可能会发现,现在很多食品包装袋上,会有小字写着:辐照食品。这个词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很陌生。那么,辐照食品究竟是什么?食品为什么要经过辐照呢?

  有市民最近发现,自己以前经常购买的鸡爪、鸡翅等几款包装熟食上,标着“辐照食品”几个小字,这让她立刻联想到了另一个可怕的词:辐射。那么辐照到底是什么呢?记者找到了上海一家大型辐照企业,发现辐照的主要作用就是防腐。在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大厅内,流水线上的一箱箱食品从密闭的辐射源下经过,几乎在一瞬间就完成了辐照杀菌的过程。

  有专家介绍,实际上它就是用它的高能射线,电子束,X射线,伽马射线,通过高速电子线打在染色体上,染色体变异以后,就致死(微生物),不能再繁殖,不会引起腐败。按照相关规定,辐照后的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包装上标注辐照标志。但是记者走访了一些超市,发现很多辐照食品并不愿意彰显自己的身份,玩起了躲猫猫。

  业内人士透露,国内几乎所有真空包装的凤爪产品都经过了辐照处理,但是在一家超市的五款泡椒凤爪中,只有两款用小字标明辐照。而在十多个品种的方便面产品里,记者只找到两款方便面,用最小的字体写着“国际通用辐照技术”,但这些产品上都没有国家规定需要标注的绿色“辐照标志”。

  辐照可超标 过期也辐照

  辐照的最大作用就是防腐,而且与防腐剂相比,辐照的最大好处就是保质期可以大幅度延长,因此辐照企业的生意格外火爆,但是记者发现,超标辐照,和对过期食品辐照,却成为辐照企业的潜规则。那么辐照食品究竟是否安全?超标辐照,又是否会带来风险呢?辐照食品究竟安全不安全?上海食品研究所的技术总监马志英说辐照食品的安全性研究已经持续了数十年,辐照剂量的单位是戈瑞,1公斤被辐照物质吸收1焦耳的能量为1戈瑞,而辐照工业常用的单位为千戈瑞。国家规定的辐照剂量范围,是最高10个千戈瑞,只要在这个范围内,辐照就不会破坏食品的结构,也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食品是接触辐照的射线,没有接触污染的。核泄漏或者辐射泄漏,它可能就是有放射性的粒子在食品当中,污染了,可能对人体有危害。企业热衷辐照的原因绝不是价格,目前的辐照成本比使用防腐剂要贵出不少。以泡椒凤爪为例,如使用常规防腐剂乳酸、山梨酸钾等,每吨使用的防腐剂成本仅为100元左右,如果接受辐照,剂量一般为6千戈瑞,费用为600元左右,是传统防腐剂的6倍。但保质期也是传统防腐剂的3倍,从3个月,延长到9个月,而且没有防腐剂超标的困扰。更长的保质期就意味着更多的产品可以被卖掉,因此,很多单价较高的包装食品都选择了辐照。但与此同时,一些小企业在辐照过程中的各种违规现象也开始出现。比如在食品辐照剂量方面,虽然我国有最高10个千戈瑞的剂量规定。但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客户希望延长保质期,厂家也愿意突破辐照限制,反复多次辐照。在专业人士看来,超出剂量的辐照,有相当大的食用风险的。

  国内外食品辐照的进展

  作为用放射线照射食品的开端,在用低剂量照射抑制马铃薯发芽方面,前苏联(1958)、加拿大(1960)、美国(1964)已获得了法律认可;在防治小麦及面粉中的害虫方面,前苏联(1959)、美国(1963)也获得了法律认可。

  在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就开始对农副产品、水产品、酿造食品和肉类等进行辐射研究。用辐射抑制马铃薯发芽作为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法律认可。

  国际上,以联合国原子能机构为中心,并以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卫生组织协作的形式在食品辐射领域推动着国际性的合作,该联合国委员会从全世界的角度对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研究进行了统筹协调。

  1980年10月27日举行的第四届专门委员会会议作出的结论是:“用10kGy以下的平均最大剂量照射任何食品,在毒理学、营养学及微生物学上都丝毫不存在问题,而且今后无须再对经低于此剂量辐照的各种食品进行毒性试验。”此结论推动了世界各国对辐照食品研究的热潮。

  我国第一所核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62年在成都建成,开始了食品辐射研究工作。有许多利用小型60Co或电子辐射源进行食品辐照研究的研究所遍及全国,据统计有200多个单位从事过或正在进行着食品辐射的研究和生产工作。1984年11月,经国家卫生部的批准有7项辐照食品(马铃薯、洋葱、大蒜、花生、谷物、蘑菇、香肠)允许食用消费,继批准马铃薯等7项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之后,又有蔬菜、水果、粮食、酒类等20多种食品通过了不同级别的技术鉴定。我国在辐照食品卫生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工作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37种辐照食品在理化分析、毒理学试验及动物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人体试食试验,得出的结论结束了由印度学者引起的世界上长达10多年的多倍体之争。总之,我国辐照食品研究工作在下列方面有商业化、实用化的广阔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