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深陷“农残门” 药典标准缺失使检验无规可依

[2013/7/12]

  近日,一些媒体披露了境外机构一份未具名的第三方检测报告,矛头直指来自中国的中药材样品农药残留问题严重。该境外机构在7个国家购买了7种35个常用中药材样品进行检测,32个样品检测出3种以上农药残留,接近一半的样品检测出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剧毒高毒的农药。

  瓜果蔬菜上的农药残留已让人闻之色变,现在中药材中有“药”且是剧毒高毒农药,因此该报告很能引起一些耸动。不过,考虑到这家境外机构一贯以发布危言耸听的报告著称,因此,有必要对其审慎看待。比如,去年4月也是这家境外机构发布报告说,被调查的中国9家知名茶叶品牌的18份茶叶上,均含有至少3种农药残留,其中6个样本含有10种以上农药残留。彼时,这份检测报告不但给春茶市场蒙上了阴影,而且引得舆论一片哗然,一些品牌茶叶在个别城市甚至因此“下架”。但还原事件背后的博弈才知,该报告最大的问题是将“农药残留”等同于“农药超标”,对此,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表声明表示,经过严格对照国家标准GB26130-2010《食品中百草枯等54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等标准后发现,这家境外机构发布的报告中检测的茶叶样品,全部符合国家标准。至于该报告将欧盟标准直接套用中国内销产品,结论不科学。因为,欧盟作为农产品(000061,股吧)进口国,制定的许多农药最大残留标准都非常苛刻,总体上严于国际食品法典(CAC)标准,有设置贸易壁垒的考量。

  根据现代毒理学理论,任何物质是否具有毒性都取决于它的摄入剂量。茶叶“农药残留门”被证实是标准之争且背后暗含贸易壁垒的考量,那么,时隔一年之后,该境外机构将矛头指向中药材,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呢? 贸易壁垒的因素应该不大,因为中国虽为中医药大国,但在国际中药植物市场,日本占据了国际中草药市场份额的80%,韩国占据10%,虽然其所用的中药材,80%都是从中国进口的,但中国直接出口到欧盟的中医药所占的份额毕竟很少,要说欧盟搞贸易壁垒,还轮不到中国。那么是纯粹的标准之争吗?尽管国家药典委员会首席科学家钱忠直对此的回答是,“农药残留”不等同于“农药超标”。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颇为尴尬: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的检测标准是什么?与国外的检测标准有哪些区别?权威部门没有公布相关信息,因此,对境内检测与境外检测的差别为何这么大没有明确答案。新华社记者就上述一些问题向国家药监、农业、环保部门等进行求证时,也没有得到明确的回应。药监部门表示,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向农业部门求证;而农业部门表示,有关中药发展规划的牵头部门不是农业部门,可向药监部门求证。药监部门与农业部门都说需向对方求证,让人彻底找不着北。

  不过,从其他媒体的披露来看,我国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还是有待完善的,在2005版的中国药典,当时只列了七八种药材需要检测,很多只查灰分、浸出物,即使在2010新出版的中国药典中,农药残留标准也非常少,只对三种农药(DDT、六六六和五氯硝基苯)在两种药材(黄芪和甘草)上有限制标准,(对其他农药)几乎是一个缺失的状态 。

  另外,由于目前我国尚没有指定专门的中草药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所以企业一般按照农作物的农残标准进行检测。记者了解到,在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明确界定了各类农药残留的标准数据。但这些指标,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仅检测项目一项,欧盟就设置了583项,而国内仅有58项。

  由于药材原理的科学研究普遍性落后,对中药材有效含量的研究也迟迟跟不上产业发展的脚步。以党参中的炔苷和当归中的阿魏酸为例,在各种含量比例间何种有效,还很难解决。

  在2013年4月,中国菊花被指出存在杀菌剂多菌灵超标的情况。媒体记者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菊花检测项目或缺乏标准,或分散在食品安全标准、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代用茶标准等多项标准文件中,且规定不一。例如,在浙江桐乡、安徽滁州等菊花主产地,当地已把菊花申请为地理标志产品,制定了国家推荐标准,如《地理标志产品 杭白菊》、《地理标志产品 滁菊》等。桐乡对砷、铅、铜、乐果、敌敌畏、二氧化硫这六项指标有明确规定,但没有规定检测多菌灵。2011—2012年,安徽省质监部门对全省所有菊花产品(滁菊、黄山贡菊等)进行多项目检测,也没有规定检测多菌灵。滁州市质监局食品科科长张瑞昌告诉记者,多菌灵并不是干菊花的必检项目。

  据了解,在2012年11月发布、今年3月1日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发现,包括多菌灵在内,没有一项是针对干菊花的农药残留项目,只在茶叶类中规定,多菌灵的残留限量为5毫克/千克。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它的功效惠及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近期的农药残留超标事件,一方面暴露了相关药企在中药材检测过程中未能尽职尽责,另一方面反映了目前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标准的滞后。对此,监管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加强对中药材在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监控,同时提高中药材中农药残留检测方面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