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门拟制订行业标准 助推生物质能源发展

[2013/7/24]

  生物质能源应用前景广阔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农作物秸秆资源量达8亿多吨,可能源化利用量约为3亿吨,折合1.5亿吨标准煤;可能源化利用的林业剩余物资源约为1亿吨,折合5000万吨标准煤。

  据了解,生物质原料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可压缩成型为棒状、块状或颗粒状燃料,单位体积内的能量密度比原始状态的生物质原料增加5倍~7倍,便于运输和贮存,可以取代天然气、煤等化石燃料用于集中供热、工业炉窑、家庭炊事、取暖及生物质发电等。

  暂无标准 先行企业遭遇多种瓶颈制约

  生物质燃料看上去很美,但现实中却遭遇多种瓶颈制约。以广东为例,由于资源紧缺,广东基本依靠外部供应能源,已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先行先试运用生物质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投入生产,不过,实际应用推广中却面临项目审批无依据的尴尬。

  据广东省环境技术中心总工郑泽雄介绍:“早前,因缺乏生物质燃料相应排放标准,新建项目环评审批时无法可依。在请示环境保护部之后,复函(环办函〔2009〕797号)明确要求生物质燃料执行燃气排放标准,这个标准很严格,技术上根本无法实现。”

  而在浙江,生物质燃料却执行着宽松许多的燃煤排放标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了贪图便宜,许多企业偷偷掺烧煤炭,但我们往往又束手无策,因为很难监测。”浙江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主任蔡文祥无奈地表示,现在不得不只允许在零散、小范围的郊区应用,而在一些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统一使用清洁能源(天然气)。“虽然价格贵,但也不偏袒任何一方。”他说。

  据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中国尚未制定燃用生物质燃料的锅炉、窑炉烟气排放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检测方法及标准,因此,也无法出台鼓励生物质燃料推广应用的激励政策,难以调动化石能源用能企业利用生物质替代燃料的积极性,造成了“市场虽大、但大门紧闭”的局面,阻碍了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化石燃料技术的商业化推广应用。

  这位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一示范工程的实施,将有助于全面掌握生物质成型燃料替代化石燃料的技术经济性、污染物排放和二氧化碳减排等方面的数据,建立生物质燃料使用设备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检验、检测方法标准,以及生物质燃料使用项目的环境评价标准体系,进而提出建立在标准体系基础上的经济激励政策建议。

  多部门正拟定生物质燃料标准

  从2013中国国际生物质大会生物质供热专场获悉,目前国家能源局和农业部正推动制订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行业标准,包括固体成型燃料的分级标准、燃烧器技术和成型设备关键部件等规范。业内人士分析,标准的出台有望提高行业进入门槛和整体竞争力,进而提高生物质能用能的经济性。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李静介绍称,发改委下一步将继续以秸秆综合利用为核心,实施秸秆气化、秸秆清洁能源运营户、秸秆固化成型等综合利用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生物质能资源综合利用。同时组织实施和完善综合资源认定政策,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推进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发电工程。

  针对上述问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研究员田宜水在7月5日的2013中国国际生物质大会生物质供热专场上透露,6月初国家能源局下达了2013年第一批能源领域行业标准修制订的计划,其中涉及生物质能产业的有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分级定等标准、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结渣特性试验方法和生物质颗粒燃烧器技术条件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