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疑塑化剂DEHA 标准依测没问题

[2013/8/8]

  16种PVC保鲜膜15种不合格?

  据了解,早在2005年有媒体披露日韩致癌保鲜膜在我国市场销售的内幕以后,国家质检总局就专门发布公告:禁止企业用塑化剂DEHA生产食品用保鲜膜。根据公告,PVC保鲜膜在生产过程中,允许加入的塑化剂是DOA。

  根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内容,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分别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购买了市场上销售的所有品牌的PVC保鲜膜,共16个品牌,送往国家权威检测机构,经过检测发现,其中有15种保鲜膜含有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塑化剂DEHA。其中,最低超过检出线98倍,最高超过检出线472倍,平均超出检出线两百多倍。在加热食品时,该物质会加速释放,影响内分泌系统。

  央视还曝光称4家检测出含有国家禁用塑化剂的保鲜膜生产企业所用原料确实也标称为DOA,但所谓DOA中竟然没有DOA成分,DEHA的含量却很高。

  辨别:报道中的检测方式存在问题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指出了新闻报道中的不合理性:新闻不可原谅的错误是将检测值与检出限相比。理化分析方法的检出限与仪器、前处理方法等密切相关,同样的检测值可以有不同的检出限倍率,方法越先进、越灵敏,倍数越大。这样的比较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无非是“倍数”大,有冲击力。正确做法是将检测值与GB9685中关于特定迁移量的限值做比较。

  视频可见,检测方法依据的是GB/T20500-2006(聚氯乙烯膜中己二酸二(2-乙基)己酯与己二酸二正辛酯的测定),这是测定塑料制品中塑化剂含量的方法,记者却有意往迁移量上引导:“迁移量低于0.05%就无法检测”,要知道含量与迁移量根本天上地下,仿佛当年“苏泊尔锰超标”的重演。按检测结果,“超标”最严重的400多倍的其实含量是23.6%,而GB9685规定的DEHA使用量(含量)是不超过35%,根本不超标。

  解惑DEHA

  国家标准要求PVC保鲜膜中不得含有DEHA,但限于仪器的灵敏度,当保鲜膜中DEHA迁移量低于0.05%时就无法检出,因此0.05%被称为检出线。而这只是其一,事实上,央视新闻报道中依据的检测标准并非合理。

  DEHA实际上是用于代替DEHP等邻苯二甲酸类塑化剂的,它的安全性其实相对更好一些。因此使用邻苯类塑化剂的产品还规定了不能用于油脂类食品,而DEHA连这个规定都没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研究员钟凯认为,DEHA“禁用”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DEHA学名“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和新闻中说的DOA(己二酸二辛酯)结构非常接近,根据GB9685,它俩都是我国食品包装材料中可以合法使用的添加剂,但是其特定迁移量不得高于18毫克/公斤。“禁用”的依据是2005年“质检总局通知”,但其效力显然大不过2008年的“强制标准”。

  他指出“没标准”、“无标准可依”也是误导。GB9685适用于所有食品包装材料,当然也适用于食品保鲜膜,即使那个被暂缓实施的GB10457-2009,其中对添加剂的要求依然是按GB9685执行。因为作为一个产品标准,主要规范的是质量而非安全性。依据GB9685执行,完全可以保障食品保鲜膜的安全性。

  相关链接:塑化剂

  塑化剂又称为增塑剂,有广泛的工业用途。塑化剂中应用较多的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这是个人丁兴旺的家族,有上百种化合物,如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Phthalate,DEHP)、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等。

  DEHP是它们的“带头大哥”,占全球塑化剂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所以新闻里总是它出镜。DEHP是由辛醇或异辛醇(2-EH)和邻苯二甲酸制成,所以被称为DEHP,通常所说的DOP(正辛醇制成)也被统称为DEHP。它能赋予塑料更好的可塑性、柔韧性等特质。它还可以用于油漆、染料、橡胶等行业。根据用途不同,DEHP可分为通用级、食品级和医用级。

  塑化剂致癌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尽管一些研究发现它们能诱发动物肿瘤,但是对人类致癌的证据则不尽相同。比如,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经将DEHP列为2b类致癌物,后来又修正为3类,2013年再修正为2b类。这是根据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出现新证据后作出的调整,如果将来发现一些证据站不住脚,还可能再调回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