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中药因农残出境存隐忧 标准和监管力度亟待提高

[2013/8/22]

  国产中药材质量下降

  近日从即将启动的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组委会获悉,今年第一季度,香港从内地进口的中药增速录得新低。而在此之前,香港一个NGO组织刚刚发布了《中药材农药污染调查报告》,指内地中药材农药残留普遍超标。

  由香港贸发局参与主办的国际现代化中医药及健康产品展览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繁荣,然而,繁荣的背后,却在凸显内地中药的隐忧。两组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一是依照该局发布的会前预测数据,是次展览预计将吸引来自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约120家参展商与会,而这些参展商在看好香港市场的同时,更意在香港市场背后的中国内地市场。

  今年第一季度,由中国内地出口到香港的中药增速则创下4.3%的新低。而在2012年全年,这一数据还在14.4%。若时间推得更前一些,2010年香港从内地入口的中药增速更是一度高达22.7%。内地中药材质量下降,普遍被视为造成上述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包括同仁堂在内的多个内地知名中药公司的产品在港曾被爆出超标门,接连的质量门,令香港市场对内地中药的信心受到打击。

  使用农药没谱但需完善农药限量标准

  原农牧渔业部、原卫生部1982年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中规定了高毒农药不准用于蔬菜、果树、中药材等。农业部2002年发布的第199号公告规定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18种)和不得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19种)清单,并强调:任何农药产品都不得超出农药登记批准的使用范围使用。

  但现实是,中药材品种多,每种药材都有特定的病虫害,少则五六种,多则十几种、几十种,为避免出现减产、绝收事件,减少经济损失,药农多选择使用化学农药。“不少药农对农药的选择标准,一是有效,二是价钱便宜,很少考虑农药毒性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专家介绍,这样乱施滥用化学农药的后果是:大量天敌被杀死,病虫抗药性增加、防治成本增加,难度加大,形成恶性循环;药材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剧,既影响药材质量,也污染了药材产区的土壤、水等环境,对药材生产造成持续危害。

  “近年来,《药典》在修订时已经陆续增加了对一些中药材农药残留量的限制标准,但与目前生产使用农药种类相比,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迫切需要出台与生产实际相适应的农药管理相关规定和限量标准。”多位受访专家表示。

  直面农残问题 切实加强监管

  药监部门表示,中药材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向农业部门求证;而农业部门表示,有关中药发展规划的牵头部门不是农业部门,可向药监部门求证。

  农药检定所所长曹明坤表示,农药使用及管理,应该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主体,切实加强监管。“环保、农业和地方政府仅仅业务指导还远远不够,在药农环保意识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必须采取强制手段,尽快明确分工。”

  上海市中药质量监督检验站副主任药师叶愈青说,一方面要高度重视中药材农药残留给患者带来的健康影响;另一方面,要明确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更好地保障中药及中药材的用药安全。

  上海现代中医药股份公司总经理卞化石介绍,由于监管缺失,部分中药原料的确存在“农残”超标问题。一些农药不可降解,人体摄入后,可能在体内形成富集效应,长期摄入对代谢能力产生影响。

  上海信谊大药房高级中药经营师樊水玉说,我们应直面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否则不仅影响中医药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会对用药人群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