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尾气成空气污染祸首 油改气难过尾气检测关

[2013/10/10]

  机动车成污染祸首

  近年来,大中城市机动车数量无序增长,既引发交通拥堵,也加重空气污染。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4亿辆。环保专家表示,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来源。

  在北京的PM2.5颗粒来源中,机动车排放占22.2%,是本地污染中的首要污染源。在上海,有25%来自车船尾气排放,天津、杭州的机动车尾气排放对PM2.5影响度达33%。

  环保专家介绍,不同车辆对污染的影响不同,黄标车和出租车、公交车、大货车等营运车辆对污染的贡献最大。权威数据显示,仅占汽车保有量16.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尾气总污染物中63.7%的氮氧化物、60.4%的碳氢化合物、55.9%的一氧化碳和86.6%的颗粒物。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李昆生说:“机动车排放的污染中,含有已被证实能致癌的物质100多种。更为严重的是,机动车排放属低空污染,处于呼吸带上,对人体健康影响更加直接。”因此,治理城市机动车污染已刻不容缓。

  油品质量差 检测猫腻多

  老旧车淘汰缓慢、尾气年检走过场、油品质量难达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仅机动车总量庞大导致大量排放,还有诸多隐形的“黑手”侵蚀着减排效果。

  一是“黄标车”淘汰慢。目前,“黄标车”(未达到国一排放标准的汽油车或未达到国三排放标准的柴油车、贴有黄色环保标志)已成为各地治理空气污染的众矢之的,但受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制约,整体进展缓慢。

  二是尾气检测猫腻多。知情人士透露,尾气检测造假有很多手段,有的是检测时临时更换新的三元催化器;有的多位车主合买一台三元催化器,谁检测时就装上用;有的“黄牛”在车检所内有“门路”,专门做尾气检测的生意。

  三是油品质量差。首先油品质量不达标,以次充好现象普遍。另外,我国汽柴油升级明显滞后于国家要求。

  油改气难过尾气检测关

  10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研究员韩应健应邀来到乌鲁木齐,就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韩应健说,近几年,由于油价上涨,全国多地“油改气”车辆呈扩增趋势,经过检测表明,如果车辆在出厂时,发动机的设计是双燃料车,其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较好。但设计以燃油为主的车辆,简单进行“油改气”后,电控系统和污染防治系统不能与车辆很好地匹配,机动车尾气排放超标严重。

  市环保局副局长朱英杰介绍,目前乌鲁木齐市场上“油改气”车辆达20余万辆,在检测过程中,发现不少机动车私自在原有发动机上进行简单改装,技术达不到要求。“油改气”后,如尾气检测不达标,年审就通不过,就成了“无标车”。

  2011年,环境保护部机动车排污监控中心曾对17辆原装双燃料车及8辆“油改气”车辆污染物排放进行实验,检测结果表明,与燃油相比,这25辆车的一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30%,但是碳氢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原装双燃料车提高了20%到30%,“油改气”车辆却上升了200%以上。

  实施油、车、尾气全程监管

  业内人士指出,控制机动车污染,需要从源头上合理控制大中城市的汽车数量,降低汽车使用强度,使汽车数量与城市道路和环境承载量相匹配。

  专家表示,对“黄标车”、出租车、公交车、大货车等高排放车辆,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治污措施。按照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2017年,基本淘汰全国范围的黄标车。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说,要完成这一任务,各地政府部门必须加大补贴力度,鼓励车主主动淘汰老旧车辆,同时,公交车、出租车等高强度车辆要缩短使用年限,并尽快更新为新能源汽车。对于尾气监测漏洞,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不合格车辆不能上路。

  专家表示,加速油品升级,除了政府部门完善成品油质量监管体系、严格执行标准外,还需要石油炼化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大投入,提升技术标准,推动油品质量尽早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