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设土地污染修复资金 土壤污染防治已有初步方案

[2013/10/28]

  土地污染治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同时也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城乡污染土地修复开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是经济规律之下的一种市场行为,而这种市场行为的背后,则是我国土地污染追责的困境。

  上海破解“污泥围城”

  上海正在全力破解“污泥围城”,在全面提升城市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基础上,多渠道强化污泥处理力度。

  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每天的处理规模达到200万吨。而另两个在建的大型污泥处理工程中,竹园污泥处理工程采用“干化+焚烧”的处理工艺,焚烧后的灰渣可进行建材上的利用,规划的处置规模是每天1200吨污泥;石洞口污泥处理完善工程,也是采用“干化+焚烧”的污泥处理工艺,规划的处置规模为每天485吨污泥。

  上海市城市排水公司相关工程师对记者说,解决“污泥围城”,必须提上城市建设发展的日程。必须找到真正减量化、资源化的出路。上海目前在探索的技术路线是:通过干化或焚烧进行减量;剩余的干泥或灰渣用于绿化、水泥掺和料等用途,或作为相对低热值的燃料进入电厂,与发电用煤一起参与发电。

  设立土地污染修复资金

  污染者付费、土地开发受益者出资,本市将探索建立土地污染修复资金保障机制。今天上午,记者从市环保局对市人大代表书面意见答复中获悉,今年市环保局将启动部分重点工业区的土壤污染调查。

  今年初,许丽萍代表在上海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书面意见,建议由政府制定土壤治理计划,在土地流转和工程建设前要治理修复土壤,由财政出资修复无主土地污染。该市环保局答复:本市将探索建立土地土壤污染修复资金保障机制——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政府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土壤污染治理修复。

  此外,上海市规土、发改、建设部门也将严格项目审批,一旦确定“被污染”,未明确修复主体前不得进行土地流转。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中要求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开展土壤监测,纳入竣工环保验收。

  同时,上海将立足重点区域、聚焦重点行业、锁定一系列重点污染物,研究制订污染场地风险识别评估、治理修复的技术标准,以及工业用地地质环境风险与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土壤污染防治已有初步方案

  近几年,上海市开展了农业土壤的初步调查,世博筹备期间对江南造船厂、上钢三厂、南市发电厂等企业原址污染土壤处置修复,近来又启动了迪士尼乐园一期土地土壤修复治理。主持制定了我国首部污染场土壤质量评价的国家标准《展览会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暂行)》。但上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基础相对还比较薄弱,许丽萍代表建议,对污染土壤,要形成顶层设计。

  申城环保局局长张全透露,上海已研究形成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的初步方案。以农田和水源地土壤保护及工业结构调整中土壤环境风险管控为重点,以调查监测为基础,以制度规范建设为根本,以污染场地治理修复试点为抓手,逐步深入系统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近期,该市将划定优先保护区,建立监测网络、调查摸清治理污染场地分布状况,建立预防、监管和动态跟踪制度,对重污染场地结合土地流转和再开发利用逐步实施治理修复。并组织开展重点区域土壤调查监测评估修复,全面启动了南大和桃浦地区监测、评估和治理,深化了高化地区监测工作。

  目前,环保部已在上海市环科院设立了国家级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工程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