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农作物陷入困境 专家实验室检测证实是否安全

[2013/10/30]

  北京大学教授关注转基因农作物

  北京大学科学史教授刘华杰,长期关注转基因,目前是转基因反方阵营的代表之一。在他看来,转基因技术有多种风险,不适宜强行推广。现在要做的是争取把事情拿到桌面上公开讨论、辩论,不要轻易指责谁不科学、不理性。

  从科学哲学的角度,检测对于安全性或许很重要,但可能“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三聚氰胺毒奶案是个典型,那些有毒的牛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通过了人工检测(不是大自然的检测),因为此前常规检测不检查三聚氰胺。一般地说,安全检测只查N项,问题可能出在N 1项,而第N 1项根本不在检查之列。许多传统食品,人们祖祖辈辈吃的东西不需要再检测。但在现代社会里,检测要常做,这已经成了一种制度性安全。重要归重要,但它不能提供充分必要性保证。

  在国外,论证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通常涉及到并实际运用过“实质等同性原则”,FDA就曾用过,但是这样的原则只是一种自我安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理直气壮地用这样低级的原则来为转基因安全性辩护了。

  支持转基因作物的人士针对不同情况分别提出了两类辩护——针对必要性提出A类辩护:转基因技术有无比的优越性,不同于传统技术,因此要搞转基因;针对安全性提出B类辩护:转基因技术其实也没什么,与传统技术差不多,因而安全性也一样,不必担心。把A类辩护与B类辩护放在一起看,有点自相矛盾。你不能在质疑必要性时说:新东西好极了,的确与众不同;而在质疑安全性时又说这个东西不新,只是传统技术的延续。什么叫理性?理性的基本原则是保持逻辑一致。

  理性面对转基因农作物

  转基因农作物具有明显的优势,单产高、抗虫害能力较强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农药使用量。我国目前已经批准种植的有转基因棉花等作物,因为不属于口粮所以各方面阻力较小。转基因大豆油是目前国内人们食用较多的一种,因为进口的大豆基本上都是转基因大豆。这也导致人们对大豆油的青睐下降,今年来,人们更多的倾向于高端油品,如玉米油、稻米油等。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人对转基因食品尤为的不信任。在国外,生产商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由人们自主选择。虽然有人对其质疑,但是人们的态度是平和的,转基因食品也不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这得益于一国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在国内,这种标识一方面是很少,另一方面是只要标识出来,大多数人都对其有抵触心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不确定。”而民众的态度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已经亲身体验或了解了那么多的食品安全事件,对有标识的转基因食品那就是有多远躲多远。

  政府公信力的透支、食品安全事件的阴影、选择权的缺失、转基因科普知识的缺乏等,造就了目前的局面,不信任,不支持,抵触心理明显。从科学家的角度而言可以有多个理由来说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设立程序来论证,很大的概率可以过关,可问题的关键是人们不能参与、无法有效了解,反而会引发外界过多的猜疑。转基因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生物技术理应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但是针对13亿人口口粮来做试验,显然有些欠妥。

  转基因大米正做猕猴实验

  中科院院士张启发在中国首届“黄金大米”品尝会现场称,转基因水稻产业化的决策不应依靠民意,而应按照法规和程序走,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不敢拍板是不作为,导致转基因水稻产业化错失良机,再等待拖延将误国。

  到底转基因水稻安不安全,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种培育”项目负责人林拥军透露,目前农业部正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做转基因大米的小型猪90天喂养实验,还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做猕猴喂养实验,“属于灵长类,跟人类非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