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不等于健康标准 儿童不必盲目检测

[2013/11/19]

  家长认为检测很有必要

  上周五上午9点多,记者来到郑州一家医院儿童保健科时,孩子四个月大的新妈妈肖女士正在挂号做微量元素检测。“想看看孩子缺不缺锌、钙之类的。”肖女士说,好多朋友都给自己孩子做了检测,“我觉得没有给孩子查过微量元素,总归是不太负责任。我的很多朋友都觉得这是必检项目,查查很有必要,其实我们也不懂,只是担心”。

  当天上午一个半小时内,记者看到就有6位家长带孩子来测微量元素。采访中,持有肖女士这种态度的家长不在少数。记者在郑州多家医院采访时了解到,目前,微量元素检测门诊小孩“扎堆”现象不在少数。

  “平时在常规体检中不会要求做微量元素检测。”一家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坐诊医生告诉记者,特别是那些孩子在半岁以内的家长受广告等各种信息影响,坚持要给孩子检测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不等于健康标准

  “微量元素并不是孩子健康的‘黄金标准’。”黄林娟表示,微量元素检测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儿童身上某种营养素的缺乏,让家长可以适时了解其潜在的健康隐患,及时关注并在孩子有问题时能理性地就医,但不能用来衡量孩子的健康状况。

  “不能盲目相信微量元素检测。”福建医科大学副校长、福建省营养学会理事长吴小南也表示,微量元素是人体中所需营养素中的一大类,缺乏多确实会影响儿童身体健康,但是仅凭微量元素检测结果不能绝对说明孩子身体健康有问题。

  吴小南说,要评估孩子的营养和健康状况,必须综合他的体征、三餐饮食、行为、临床症状等各方面,而微量元素的检测结果只是作为身体某些临床症状相对准确的佐证。此外,检测结果是否有科学性,还要看数值的偏差幅度。结果与参考值相差不大,如相差一两个单位,检测意义不大;如果结果与参考值相差明显,如相差5个单位以上,就要引起重视。

  准确率会受检测时间、仪器影响

  黄林娟介绍,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最常见的是采用神经末梢抽血(指尖抽血)进行检验,设备、操作方法、人员都比较容易做到,且检查结果是一条动态曲线,有一个数值区间,只要在数值区间内的,都是准确的,因此从理论上说检验结果准确率可达到100%,但是由于抽血以及检验过程中,可能受到抽血时间不同、仪器开机等待时间长短、从抽血到开始检验血液的变化、指尖挤血时力度大小不同血液浓度不同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检查结果会不同,甚至有比较大的偏差。例如曾经有一个患儿,早上和下午抽血测出来的钙元素相差20个单位。

  黄林娟和吴小南均提醒,鉴于各种检查,不同一条件下,结果会不同,因此家长要理性对待。而如果有必要做检测,要避免非正规医疗单位以及非医师资格人员的操作,以免陷入误区。

  盲目补充微量元素可能出现危害

  省妇幼保健院儿保科医师张晓萍介绍,目前,人体微量元素检测主要针对钙、镁、铜、铅、锌等元素,通过采血等方式进行。“对于无明显症状的儿童,平时注意均衡饮食,生活规律即可,不必盲目检测微量元素。”张晓萍表示,一般6个月以后的孩子,如果生长发育出现明显问题,如厌食、抵抗力差、智商水平下降等,才考虑测量微量元素,但检测数据也不能作为临床依据。

  “微量元素在人体所需量很小,一旦检测出现误差,盲目补充,还会出现危害。”张晓萍介绍,孩子体内的微量元素最好通过食物补充,如补铁可多吃动物肝脏、血制品及肉类,或者菠菜、韭菜;补锌、补铜可多吃一些海产品;补碘可食用海带;补钙可多食用奶类、豆制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