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大会聚焦新协议 我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正式对外发布

[2013/12/5]

  达成新协议存在诸多挑战

  本届气候大会重点关注两个话题,一是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将于2014年进入实质谈判阶段,并预计于2015年达成,2020年之后生效;二是如何在2020年前落实、提高各个国家的减排承诺。

  联合国气候变化官员克里斯蒂安娜·菲格雷斯(ChristianaFigueres)对此表示,“最新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报告中已经提出过严重警告—在过去10多年间,世界已经打破了"碳预算"(carbonbudget)。到2020年,我们需要把气候变暖控制在2°C以内,为此,发达国家应该担负更多责任,真正支持发展中国家向低碳经济过渡。”

  此次会议中,尽管各方都在为制定合理减排目标而努力,但达成新的全球气候协议仍存在诸多挑战,在哥本哈根会议中,发达国家承诺2015年落实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到2020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中期资金,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然而,这些资金如何落实却是一个难题。因此,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增加投资,并制定可行方法来落实资金。

  而一些发达国家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明显不够。

  共同推进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

  最新科学研究报告显示,1880年至2012年期间,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85摄氏度,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冰川和积雪融化加剧,水资源分布失衡,生态系统受到威胁。气候变化还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岸带遭受洪灾、风暴等自然灾害影响更为严重。

  中国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安全以及民众生产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据悉,该战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气象局、林业局等九部门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完成。发改委指出,作为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战略》在充分评估气候变化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影响的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适应目标、重点任务、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为统筹协调开展适应工作提供指导,对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战略》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平均每年因极端天气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死亡2000多人。《战略》在充分评估了气候变化当前和未来对中国影响的基础上,明确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适应目标、重点任务、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为统筹协调开展适应工作提供指导。

  《战略》提出了2020年前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三大目标:适应能力显著增强;重点任务全面落实;适应区域格局基本形成。并要求各地方和部门要调整完善现行政策和制度安排,建立健全保障适应行动的体制机制、资金来源、技术支撑和国际合作体系。

  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内在需求 力挺巴西提案

  解振华18日在“中国角”的一个主题边会上表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所有措施是出于内在需求,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解振华指出,应对气候变化和中国正在做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非常一致。从发达国家的历程看,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和经济增长,温室气体排放随之增加,但是在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也达到一定程度后,排放量会达到峰值然后稳定降低。

  他说,中国现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6000多美元,人均排放6吨多,但这并不意味着还可以大幅度增加排放。中国希望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找到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佳结合点,比较早地出现峰值,而且要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巴西代表团日前发布了一个备受各方关注的提案。该提案的主要内容是邀请IPCC基于1850年后的各国排放情况来确定一套方法学,评估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历史责任,并将相关数据作为制定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协议的参考。

  这一提案得到“77国集团加中国”的支持,但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以该工作会拖慢各方达成应对气候变化新的全球协议的进程为由反对这一提案。目前,该提案还没有被列入德班平台的谈判文本,其进展问题受到各方关注。

  解振华指出,巴西的提案旨在从大的宏观原则上来评判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责任,目的是进一步证明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去200多年西方发达国家无约束排放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气体增长。虽然发展中国家此后的发展也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但应该说现在所出现的气候变化问题主要是由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造成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他赞成巴西的立场,并呼吁发达国家正视历史、正视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