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建议开始征集 政策助力监管

[2014/1/6]

  国家卫计委征集2014年度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立项建议

  国家卫计委指出,立项重点领域包括四方面:现行食品标准清理建议新制定的标准,包括食品毒理学检验方法、食品检测方法、特殊膳食食品、食品营养强化剂和食品添加剂质量规格标准;通用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如食品复检规程、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中采用食品风险评估结果的指南、食品安全名词术语和分类等;减少和控制食品中污染物或致病微生物的技术要求;其他已有国际标准,我国尚未制定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国家卫计委提出,任何单位、个人、组织均可提出立项建议。建议承担标准起草的单位应当为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学术团体或行业协会。鼓励相关单位联合提出立项建议。建议立项的标准应当有充分的研究数据和结论,提交立项建议的同时应当提供支持立项建议的工作基础和条件、相关科学文献、专家论证意见。

  国家卫计委要求,承担标准起草的单位应当具有标准制定、修订的工作经验和科研设备,能支持标准起草人工作,确保其按时完成标准起草工作,并在以往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工作中,未出现违反《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管理规定》的情形。鼓励科研、教育机构等牵头承担同一领域的多个标准。标准起草工作的负责人应当熟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管理法规,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学风严谨,责任心强。标准起草单位和负责人应当充分论证,熟悉相关领域食品安全情况,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能够了解各方面意见,按时完成标准起草任务。

  对符合条件的立项建议,国家卫计委将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并对拟立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

  政策助力食品安全监管

  话说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真的到了令人谈之色变、无可救药的地步吗?事实远比我们看到的要乐观:今年7月,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排行榜,中国在107个国家中排行42,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得分较高,食品安全水平被评估是处于世界中上游。当然,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中国来说,中上游的名次似乎还是有待提升,但正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所说,“这至少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有不错的基础”。

  本届政府也比以往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将食品安全管理列入重要民生议题——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整合食品生产、流通、餐饮环节;今年10月份,《食品安全法》颁布后首次大幅修改,并向公众征求意见;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在政府各种举措的完善之下,食品企业也比以往更加如履薄冰,将食品安全纳入生产成本,以实际行动回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

  此外,食品安全的重塑过程也离不开媒体的支持。“舆论监督”一定是首当其冲的,作为“老百姓的眼睛”,媒体一定要秉承公信力,说实话,说真话;除此之外,应利用传播资源“重塑公众信任”,对于食品安全好的举措、好的行为、好的企业予以关注和报道,遇到出现食品安全隐患时多方求证、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报道,不夸大其词,不危言耸听。久而久之,在重建大众食品安全信任的同时,媒体也在提升自己在大众心目中的社会公信力。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信任重建也非一朝一夕之事。消费者需要多点耐心多点理解,也应当积极主动加入这一民生工程。在全民网络的时代,微博、微信等已经极大扩充了媒体的概念,普通个人也可透过网络的加持成为“自媒体”,重建食品安全信任需要每个个体的参与,不盲听盲信,确认后再转发,不随意发布恐慌类言论等。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认为,有效传播科学信息,让消费者走出认识误区也很重要……尽管困难重重,但重建人们的食品安全信任完全有可能。

  食品安全问题像“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我们每个人的头顶。理性看待食品安全议题,多去关注食品安全管理,如有害物质在食品生产、流通环节是否能够被有效控管,避免对消费者产生危害等。重塑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对于企业而言,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以切身行动提升产品安全和质量;对于政府而言,落实公权力推动完善的食品安全环节;对于媒体,背负着的责任更重大,做老百姓的眼睛,也要做谣言粉碎机,不做乌龙报道,不辜负老百姓的关注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