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产业变革 加大部署雾霾治理

[2014/2/24]

  2013年初以来,持续的严重雾霾天气横扫我国多地,一些地区甚至多次出现超过6级的极重度污染天气。过去10年中,北京肺癌病例增加了50%,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空气污染致死人数每年有上百万人。

  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雾霾等大气污染治理,首要措施即实施跨区送电项目。这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表态用跨区送电治理雾霾。业内人士认为,这暗藏着特高压建设提速的积极信息。当前,国家发改委、国网内部、业内专家等对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争议较大,工程建设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是特高压直流方面,并不存在意见分歧。多数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特高压工程仍可能加快建设。

  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立足国情、科学治理、分类指导,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PM2.5和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能源结构、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不断推出远近结合,有利于标本兼治、带动全局的配套政策措施,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下大力、出真招、见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空气质量逐步好转,消除人民群众“心肺之患”。

  环保组织与英国利兹大学研究团队发布报告显示,煤炭燃烧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是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最大根源,占一次PM2.5排放的25%,对于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1%和47%。中科院的研究表明北京PM2.5的来源中工业污染及二次无机气溶胶的贡献率占到了51%,煤炭和生物质燃烧占到了30%。北京2013年产业结构中大气污染物排放少的第三产业占77%,石家庄不足50%,也就意味着石家庄的工业占比远大于北京,其工业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率应该高于北京。与此同时,石家庄,乃至整个河北省,在第二产业占比偏大的同时,其内部结构明显偏重,钢材、火电、水泥、玻璃等高能耗、高排放企业占比偏多。产业结构的这种不合理状态不能不说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症结所在。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在能源大讲堂的报告中指出,由于能源持续增长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唯有走清洁化和低碳化才能化解能源和经济脱钩的困局。这一点自1952年的伦敦雾开始,逐步成为世界的共识。“以煤为主是我国发展的最大难题之一。中国能源消费长期以煤为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是绿色发展的最大障碍。”李俊峰认为,全球大部分煤炭的新增消费量在中国,1981年到2012年全球煤炭累计增长了约40亿吨,我国为34亿吨,占增量的85%。80%的大气污染和50%水体污染是由煤引起的。

  过去的3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超过10%的年增长率,而代价也极其昂贵。2012年消耗了接近40亿吨煤炭,占世界的50%。“当前,我国雾霾、酸雨等大气污染问题十分突出,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方式已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俞燕山指出。

  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发展思路,全方位总结“后发优势”指导生产实践。借助后发优势,我们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两次产业革命,并且开启了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序幕。但是,在大气污染防治问题上,我们却没有利用好后发优势,踏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陷阱。这体现了我们对经济发展的过分看重,对工业产生污染这种副作用的麻木。

  所以,治污和发展经济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不能偏废其中任何一项,当前严重的雾霾问题是过分重视经济的后果,接下来的治污,也应该注意不能对工业打击过度,应以升级、转型为主导,制定有竞争性的政策,拿出有吸引力的诚意,稳住地方资本,吸引外来资本,有选择地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产业、高技术低消耗产业和第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