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达成合作

[2014/8/7]

  中美合作查找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

  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凡是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引发人体罹患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其中包括由食品微生物污染和化学性物质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

  签约仪式上,微生物所朱宝利教授介绍了项目研究背景,美方合作计划负责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Bart教授致辞。Bart教授、葛剑平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李俊雄、国家北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总裁李秉坤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仪式结束后,美方首席科学家 Bart教授、中国科学院高福院士和军事医学科学院传染病研究所杨瑞馥教授作了学术报告。

  10万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于 2012年3月,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安捷伦科技公司、美国食品和药物监督管理局共同发起。此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农业部、国家卫生研究所以及七个企业合作伙伴加入了这一全球性的计划。经过商谈,中美双方就中国参加此项国际合作项目达成协议,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和国家北方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代表中国参与合作。该项合作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及生态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提升我国基因组研究的学术水平与地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签约项目中,中美双方的合作包括以下七大方面:一是中美专家在科学和技术人员之间培训和交流;二是“十万病原基因组项目”的基因组测序技术在亚洲范围内的扩大合作;三是生物资源的交换;四是项目相关信息和生物信息学的交换;五是联合发表科学出版物;六是争取两国对此合作项目联合资助。

  中国将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中美合作开展“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对于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的发展是一次新的机遇。北京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总经理李秉珅表示,诺赛基因组研究中心最初是为了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而建立的,但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诺赛研究中心的发展亟须新活力的注入,实现体制上的改革与转变。“此次国际合作的开展对于诺赛的未来发展意义深远,诺赛将再前期投入500万元用于平台建设和研发需要,我们也期待着政府能够给予项目更多的支持”,李秉坤强调。

  在本次合作中,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的主要职责是进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基因测序与收集工作,同时,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和完善生物信息分析平台。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朱宝利教授称,他们将实现对大样本食源性病毒基因的总监控,对外公布基因测序相关数据,并且建立综合性基因数据库。

  将推动中国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

  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实际上利用我们在研究人、植物、动物之后继而扩展到更大的生态环境系统去进一步深入研究,将对粮食生产、医学应用、生态保护、世界和平提供更多的科学技术支撑,更好地造福人类。通过比较分析找到致病微生物毒性、耐药性相关的特征片段,有利于阐明致病菌进化问题,对指导抗生素、病毒抗体、疫苗等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序列分析,我们还能找到与微生物来源相关的信息,为快速生物溯源提供依据,对快速切断食源性疾病大爆发、生化犯罪侦查、国际反恐提供重要有效支持。

  中国参与该100K病原微生物基因组测序项目,不仅能推动中国微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而且能推进中国微生物以及生物信息大数据相关科技和产业的发展,展示中国科技强国的形象,抢占世界科技前沿高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据了解,中美双方关于“十万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已正式签订合作备忘录,并制定了合作框架,有望于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基因测序样本的研发和数据库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