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寄生虫病多与饮食习惯相关

[2014/9/2]

  食源性寄生虫病

  根据原卫生部的定义,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进食生鲜的或未经彻底加热的含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的食品而感染的一类疾病的总称。原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中称,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亚洲地区还没有准确的寄生虫感染国家数据

  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报告统计显示,在欧洲,每年有超过2500人受到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在美国,由猪带绦虫引起的脑囊虫病是一些地区单个最常见感染性发病因素,每年有2000人被确诊患脑囊虫病。据称亚洲寄生虫病传播很广,但该地区还没有准确的国家数据,而由于普遍缺乏监测系统,非洲大多数国家没有任何有关人患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数据。

  食源性寄生虫风险无法量化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才学鹏介绍,在动物产品安全中,动物疫病、兽药残留,还有违法添加物,都是风险。应该说,食源性寄生虫的风险不是最大的,但也不小,可能现在的动物卫生监督里面,它不是最重要的监测目标,但是也是必须要有监测的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食源性寄生虫的风险有多大,不是一个量化的概念,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告诉大家的是,在生猪屠宰厂里面,有三个必须要检的病种都是寄生虫病。

  多数寄生虫感染发生于养殖环节

  北京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屠宰监督科科长王成玉介绍,多数寄生虫的感染发生于畜禽养殖环节,主要通过动物进食、饮水、病媒昆虫等方式感染,例如畜禽屠宰规程所列8类寄生虫检疫对象以及粮农组织发布《食源性寄生虫风险管理多标准排序》前十名中多数畜禽寄生虫,均可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感染发病和携带病原,但是在肉类分割、加工、仓储、运输、使用等环节中也可能出现寄生虫的交叉污染和交互感染,所以在日常饮食过程中,一方面应当购买经检疫检验合格动物产品;另一方面应当做到生熟分离、清洁卫生,防止出现交叉感染和污染。

  食源性寄生虫病已呈下降趋势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原所长汤林华研究员介绍说,上一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是在2005年公布,近期,国家卫计委打算组织第三次全国抽样调查,目前在做方案,这次大调查,食源性寄生虫也是重头戏,要查清楚食源性寄生虫在我国的分布、感染等情况。虽然,2005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食源性寄生虫病在持续上升,但是汤林华个人判断,这两年,食源性寄生虫病,随着各地措施的加强,总的趋势应该是在下降。

  近期,有些地方已经做了初步的调查,各种寄生虫病,都在呈下降趋势,包括食源性寄生虫也是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跟土源性寄生虫病相比,会慢一些。因为这要改变一些地区的饮食习惯,要加强饮食渠道的管控,也要加强健康教育,这种行为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

  北京市生产肉类按四个规程实施检疫

  据王成玉介绍,北京市场销售肉的种类主要是猪、牛、羊、鸡、鸭肉,来源分为外埠供应和本市生产两部分。对于本市生产肉类,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严格依据农业部《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牛屠宰检疫规程》、《羊屠宰检疫规程》、《家禽屠宰检疫规程》等四个检疫规程实施检疫,共需检疫动物疫病38种,其中寄生虫病8 种。

  其中,生猪屠宰检疫的寄生虫为丝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主要检疫操作方法为剖检观察法和显微镜压片观察法,丝虫病的检疫主要是通过剖检猪心脏,观察表面是否有水泡状、砂粒状病灶,泡内是否有乳白色发丝状虫体;囊尾蚴的检疫主要是剖检生猪腰肌、咬肌、股内侧肌、肝门淋巴结等部位,观察有无囊尾蚴虫体及钙化灶。旋毛虫病检疫主要通过压片镜检的方法进行。

  牛屠宰检疫的寄生虫病为日本血吸虫病。主要通过剖检肝脏检疫,检疫人员如果在肝脏表面或切面可见高粱米大灰白色或黄色小点,即可初步判断为日本血吸虫病阳性。

  羊检疫的寄生虫病为肝片吸虫病和棘球蚴病。采用方法为剖检肝脏、肺脏等部位,检查表面内部有无寄生虫、包囊砂,观察到虫体或虫卵即可判断为感染该病。

  家禽(鸡、鸭、鹅)屠宰检疫的寄生虫为球虫病。方法为剖检禽类胃肠,检查形状、色泽及有无肿胀、淤血、出血、粘连和结节等。与牲畜屠宰检疫不同,禽类屠宰检疫并非逐只实施,而是采取抽检方式,日屠宰量在1万只以上(含1万只)的,按照1%的比例抽样检查,在1万只以下的抽检60只。抽检发现异常情况的,应适当扩大抽检比例和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