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力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案

[2014/11/18]

  一、机动车排放的空气污染物有哪些?

  机动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铅化物和碳烟尘粒。据统计,每千辆汽车每天排出的一氧化碳约300公斤;碳氢化合物约200~400公斤;氮氧化物约50~150公斤。

  对人体产生的危害:一氧化碳是汽车尾气有害物质中浓度最高的,城市大气中的一氧化碳主要来自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每立方米 70-80克以上时,人在接触数小时后一氧化碳血红蛋白浓度可达到10%,影响氧的输送,引起头痛、心跳加快等症状;当人体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达到 20%时就会引起中毒;当含量达到60%时,即可窒息死亡。

  碳氢化合物是汽车尾气中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对人体有害的主要是醛类和多环芳烃。醛类物质对鼻、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引起结膜炎、鼻炎、支气管炎等疾病,包括难闻的气体。大多数多环芳烃具有致癌和促癌作用,其蒸气接触皮肤后经一定时效可引起皮肤癌,若从呼吸道吸入可引起肺癌。

  氮氧化物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的总称。大气中高浓度的一氧化氮也能引起神经中枢障碍,且它很容易氧化成剧毒的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是棕色气体,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被吸入肺部后能与肺部的水分结合生成可溶性硝酸,严重时引起肺气泡。

  机动车辆所用的汽油里,要掺合一种防爆剂:四乙基铅,这种防爆剂的铅含量达64%左右,目前大气污染物中的铅90%以上来自于机动车辆汽油的燃烧。空气中的铅可经呼吸道进入,也可经污染食物从口而入。铅是一种毒物,当铅在人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人出现精神障碍,严重者还可导致癌症等。由于铅多积聚在 1米50以下的低空,因此儿童吸入的铅是成人的两倍。美国一项研究表明,80%城市儿童的眼病与机动车排出的铅毒有关。

  二、方案主要目标涉及哪几大方面?

  (1)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14年底前,全国范围内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2015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基本淘汰黄标车;2017年底前,全国范围内基本淘汰黄标车。据方案介绍,该目标将从提高排放标准、增加禁行区域、安排多项奖励补贴,优惠政策以及加强道路行驶车辆环保达标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

  (2)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2015年起,在公交车、出租车等城市客运以及环卫、物流、机场通勤、公安巡逻等领域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力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增或更新车辆中的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30%;2014至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以及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汽车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逐年扩大规模。具体措施为落实完善金融补贴以及减免税费政策、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发挥政府采购的导向作用、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等。

  (3)加快油品质量升级2015年底前,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2017年底前,全国供应符合国家第五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停止销售第四阶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具体措施为贯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成品油质量升级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国内炼油企业升级改造,加快推动普通柴油升级,确保按期供应合格油品、大力推广可再生清洁燃油、加强对成品油生产流通领域质量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添加、进口、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等。

  (4)加强城市交通管理到2015年,北京、上海中心城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以上;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人均公共交通设施拥有水平比2012年提高30个百分点,市区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60%左右;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步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提高5个百分点左右,中小城市步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具体措施为科学制定城市群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推进轨道交通设施建设、推广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推行错峰上下班、潮汐车道等缓解交通拥堵措施、完善标志标线、交通信号等道路交通设施、强化道路交通安全执法管理、提高机动车通行效率等。

  三、如何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

  第一,统一思想认识。运用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介,广泛宣传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必要性,提高广大市民的思想认识。大力宣传节约能源、使用清洁能源,对净化城市空气提高城市环境品质和促进身心健康的重大意义。

  第二,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新车准入制度,推动汽车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有效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建立部门联防机制,由环保部门牵头,相关单位参与,制定汽车尾气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新车控制、油品监管、在用车定期检测、标志发放、网络传输、执法检查、维修治理和淘汰报废的监督管理体系,做到齐抓共管,责任到位到人。

  第三,更新检测手段。在现有条件下,大力推广使用当前最先进的尾气检测方法——瞬态工况法,鼓励科研单位研究相关排放检测技术和油品回收治理技术,积极引进符合国家检测规范的国外先进检测设备和油品回收治理技术,加快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督管理数据中心建设,实现检测数据共享,提高行政监督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