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第三方监测 放得开还应管到位

[2015/3/17]

  ●监测市场化形成后,企业可以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其进行监测,大大降低了政府监测站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福建省第三方检测机构数量已严重超过市场需要。经福建省质监局审批的检测机构达26家之多,省外在闽的分支机构也有8家,但80%的实验室都属于“小作坊”

  ●民营检测机构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一些小机构“投机取巧”,乱打价格战。有的机构还超资质范围开展监测业务,并出具虚假监测报告

  ●福州市2014年企业自行监测项目的合同成交价,低到连差旅费和采样费都不够。无序竞争严重影响监测市场化的发展,也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测质量和整体信誉造成损失

  ●不少环评机构和企业刻意纵容甚至强迫检测公司造假。特别是清洁生产审核监测,有的企业或清洁生产咨询单位直接询问检测机构能否造假

  ●业内人士建议应参照建设行业的检测机构管理办法,对检测机构实行监管甚至环保行业的资质准入制度,提高准入门槛、适当控制机构总量

  ●第三方监测市场亟待环保部门监管和法律法规约束,同时应成立行业协会,配合政府实现行业自律,坚决淘汰没有实力、弄虚作假的小机构

  ◆中国环境报记者 李良

  随着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和监管力度的加大,各地环境监测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第三方监测机构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其中,福建省已率先开展了环境监测市场化服务。

  环境监测服务市场化后,有何利弊?民营检测机构发展是否规范?市场秩序应该怎样建立?记者近日进行了采访调查。

  民营检测机构拣漏?

  各级监测站本身工作高强度,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监测需求,有心而无力,民营机构提高了监测工作效率

  记者了解到,经过近30年的建设,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环境监测网络。作为各级政府和环境执法部门“御用工具”,各级监测站承担的主要是法定、指令性的监测数据的测定和出具任务。

  然而,由于吃的是“皇粮”,各级监测站原则上不能从事上述职能以外的环境监测。即使监测站进行了有偿监测服务,其收入原则上必须做为预算外收入上缴政府财政。

  另外,各级监测站的工作本身已经是高强度,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监测需求,有心而无力,也提不起兴趣。

  这一被“释放”的需求催生了一批民营环境检测机构。作为民营环境监测开展较早地区,福建省已经有各类民营检测公司近40家,这些公司规模不同,大部分集中在福州市和厦门市。

  目前,福建环境监测市场已基本完成对第三方的全面开放,包括企业验收、排污年检、企业自检、体系认证、前期环评及后环评、在线监测运营等方面均有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参与。除企业验收项目,属地监测站少数因自有资质必须监测外,其他类别和项目的监测均可由第三方检测机构独立承担。

  随着环境监测市场的开放和大量检测机构的参与,大大分担了监测站的原来工作量,使监测站人员从外场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晋江市为例,这座以轻工业为主的城市是企业落户的大市。没有实行监测市场化之前,监测站人员几乎每天都在满负荷工作,人员非常疲惫,即使是在这种高强度工作的环境下,仍不能完成对全市所有企业的环境监测任务。

  而市场化形成后,各家企业可以选择第三方检测机构对其进行监测,大大降低了监测站的工作强度。现在检测公司逐渐成为福建省环境监测服务的“中流砥柱。”

  兴起的都是小作坊?

  机构数量严重超需求但有实力的少,不少小机构乱打价格战,甚至数据造假

  目前,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包括不少经济发达地区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数量上已严重超过市场需要,但真正具备实力的机构却少得可怜。这一问题同样出现在福建,在对监测市场化先行先试的过程中,福建也遇到了不少问题。

  记者在几家检测公司调查时发现,有的公司连最基本的实验室也没有,仅有一些快速的测试仪器就敢接任务。这些公司在接到任务后,往往把大部分的工作任务转包给他人,很难保证监测质量。

  据调查,2013~2014年,福建省第三方检测机构数量迅速增长。经福建省质监局审批的检测机构达26家之多,省外在闽的分支机构也有8家,但80%的实验室都属于“小作坊”,如南环检测、环安检测、创投检测等公司。

  有的机构甚至实验室都建在套房内,设备简陋、人员简单。真正在位人数只有7、8人,业务承接人员占5、6人,真正实验室人员才配置2人。

  达标机构少甚至导致机构设置标准 降低。2013年,泉州市环保局在实行报备时,本来想规定第三方检测机构在本单位交纳社保的人数最少是15人。可是,全福建省范围内,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福建力普检测有限公司一家。最终,泉州市环保局不得不把条件降低到5人。后来,干脆不设人数条件,因为当时能满足这个条件的全省也只有3家。

  民营检测机构管理的不到位,导致一些小机构“投机取巧”。据了解,由于投资少,不少小机构抱着“做一天是一天”的想法,乱打价格战。特别是环评本底监测价格,已经低到连差旅费都不够。有的机构还超资质范围开展监测业务,并出具虚假监测报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福州市2014年企业自行监测项目的合同成交价,低到连差旅费和采样费都不够,更不要说是实验室的分析成本、标样成本和人员成本。

  福建省环保厅曾专门进行过查处和通报,相关负责人指出:“一些小的检测公司连外场采样都没有,直接数据造假。有的甚至采样口都没开,也能出报告。这些行为已严重影响监测市场化的发展,也给第三方检测机构抹黑,对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测质量和整体信誉造成损失。”

  查处通报后,这样的事情仍有发生。不少环评机构和企业刻意纵容甚至强迫检测公司造假。据知情人士透露,有的环评机构对检测公司说,只要有资质、有数据,项目就可以通过环评,检测机构甚至不用去现场。特别是清洁生产审核监测,有的企业或清洁生产咨询单位直接询问检测机构能否造假。

  市场秩序应该怎样维持?

  加强监管和法律法规约束,可参照建设行业检测机构管理办法,提高准入门槛

  记者了解到,第三方监测市场的失序也造成了不良后果,实力强、有风险意识、真做实干的检测机构往往接不到业务。

  比如,福建省成立十几年、实力最强的力普检测公司和华测检测公司,在企业自检和清洁生产监测“招标”中就完全惨败。

  华测公司汪经理告诉记者,第三方检测机构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处于环境监管的真空地带,其开展的监测真正起到数据监督的作用很小,配合环评机构和企业走程序的却很多。

  业内人士呼吁:“目前的监测市场已乱到一定要政府出手整治的地步。”力普检测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建议,环保系统应对第三方机构进行规范,要到实地查看和论证,不能简单认为有了计量认证就可以开展检测业务。

  一些实力弱的检测机构在计量认证审核时,完全是靠临时拼凑起来的人员。审核一过,人就散了,设备也还了。对于这样的情况,业内人士曾建议,参照建设行业的检测机构管理办法,对检测机构实行监管甚至环保行业的资质准入制度。同时,提高准入门槛、适当控制机构总量,提高监测质量,让监测数据真正能成为监管部门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方监测市场亟待环保部门的监管和相应法律法规的约束,力普检测公司相关负责人倡议,成立行业协会,配合政府实现行业自律,坚决淘汰没有实力、弄虚作假的小机构。

  对此,福建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的指导意见》后,受到了环保部门和正规检测机构的欢迎,福建省环保厅目前正在制定相关实施意见。同时,将进一步规范市场,成立相关行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