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首次使用低氧工作室

[2016/1/18]

经过四年多的考古挖掘,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2万多件文物,其中最受关注的1号墓,只剩下最关键的主棺尚未发掘。本月初,考古学家经过研究决定,将主棺整体提取到实验室做进一步研究。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透露,按照计划主棺116日开启,考虑文物安全,整个开棺过程不开放,考古部门将不定期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墓主人是否是汉废帝刘贺”最快将在3月揭晓。而最终的考古报告问世,至少还要十年。 

  海昏侯墓完成棺柩升棺吊运整体打包重超10

  115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1号墓主棺柩已套取完毕。“一切准备就绪,115日上午9点,我们吊运主棺柩,将主棺柩转运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室考古。”江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介绍。

   徐长青所说的实验室即文物保护用房,距离南昌西汉海昏侯墓不到1公里。这不到1公里的转运道路,部分为乡间土路,加之最近接连几天下雨,道路已凹凸不平。 

  据现场消息,主椁室里,内棺已被木板包裹得严严实实,上方空间架设了行吊设备,安放2000多年的海昏侯墓内棺将通过行吊设备被运至地面,整体打包重量达10吨以上,然后被运往1公里外的文保用房,进行实验室考古。 

  海昏侯墓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首次使用低氧工作室 

  海昏侯的棺柩套箱已被运往文保用房的6号库房内,内棺被吊运至实验室后,将在不被打扰的环境下被开启。里面装有无死角的摄像头,能够实现全方位监控,更值得一提的是还配有低氧实验室、横车和古尸存储柜。 

  目前,文物保护房内,一个长5米、宽4米、高2.2米的低氧实验室已经组装完毕。由于棺内文物复杂,在处理不同种类文物时,低氧实验室可设置不同的氧气含量、湿度、温度。在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将戴着氧气面罩处理内棺。 

  据悉,低氧实验室是市在国内考古发掘工作首次应用,也在国内实验室考古领域中首次使用,这套可移动、拆卸的装备也是为处理海昏侯墓考古而设计,总价值为500万元。而设计这套设备的厂家,此前生产的都是“高精尖”的军事设备。

  为了便利实验室考古,实验室内还安装了可以帮助文物“倒立”的横车。当文物的叠压情况较严重,导致无法继续清理时,专家可以使用横车对整个箱体进行180度反转,进行逆向的发掘清理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存信说:“一个箱体六个面,正面不行从侧面,侧面不行把它翻转过来从底下逆向发掘,让每个遗存保持它的完整状态。”

  而在实验室旁,还专门配备了古尸存储柜,在发掘过程中如果出现尸骨,将第一时间送入存储柜处理,并进行体质人类学与病理学测定。

  在实验室考古清理中,工作人员给每一层都留下丰富的影像资料,包括影像拍摄、文字记录、图表绘制、三维模型构建等。

  李存信还表示内棺清理工作从16日开始,目前已知棺内有金器、玉器、纺织物等文物,清理耗时较长,期间不对媒体开放。他们将不定期公布阶段性发现。 

  入选中国社科院主办的“2015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  

  112日入选由中国社科院主办2015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这项评选俗称“六大新发现”,以区别于由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举办的“十大考古新发现”(俗称“十大新发现”)。前者由专业人士评选,更注重学术上的贡献和突破,后者的评选过程中还有非专业人士参与,兼具社会性。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已被定性为“中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对于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具有重大价值。以紫金城址、历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等为核心的海昏侯国的一系列重要遗存,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遗址,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遗址,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展示利用价值。 

  此前出土的2万多件文物目前已基本完成应急保护,其中最受关注的竹简木牍已完成加固工作,下一步将重启剥离工作。内棺的清理将和其他文物的保护研究同步进行。1号主墓最后一层棺板的掀开,意义何其重大。海昏侯墓考古组组长信立祥此前透露:因为这里是酸性土壤,对遗骸的损害很大,经过了2000多年,现在遗骸究竟保存到什么程度,我们无法预料。我们可以推测的是,里面可能有大量的玉器,另外还有一些非常精致珍贵、墓主最喜欢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可能有墓主人身份的直接证据。虽然大家都急切想知道墓主人究竟是不是西汉废帝刘贺,不过最终结果仍需要耐心等待。“墓主人是否是汉废帝刘贺”最快将在3月揭晓。而发掘后,将是更为漫长的文物保护处理和系统研究阶段,最终的考古报告问世,至少还要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