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行业掀起“跨界合作”浪潮

[2016/6/12]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医药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显示:2015 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537.1亿元,同比增长9.10%,实现利润 2627.30亿元,同比增长12.87%。2011年~2015年,医药制造业销售规模的复合增长率约为11.95%。 如果到2020年实现每年10%增长,则将实现销售收入41127.76亿元。医药商业在未来5-10 年将保持10%-12%的年复合增速增长,预计2020 年我国医药流通产值将达到 22000 亿元左右。 

  医疗健康行业是永远的朝阳行业,也是一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医药行业被誉为永不衰落的产业,未来生物医药的发展备受期望,新常态经济的持续发展,大众健康观念的增强,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这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必将推动生物医药行业持续发展,其将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与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还处于相对落后的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经过多年积累,我国的医疗健康产业已经具备了爆发性发展的基础。 

  从大众消费者层面看,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改变、国民健康意识和消费能力提升,促使市场释放出更多层次的需求; 

  从政府层面看,破除以药养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建设分级诊疗体系、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等各项政策的陆续出台,彰显了本届政府对于通过整体改革加速推进行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从企业层面看,一些龙头企业通过战略转型、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并购整合,在行业资源总体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已经做好了直面行业发展黄金时期的关键准备。  

  跨界:金融投资+生物医药 

  在这生物医疗发展的风口,投行圈首先站在风口上。 

  例如,2015年底,歌礼生物获得了全球知名投银2000万美元的投资。 

  2015年12月14日,平安银行(000001.SZ)与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领军企业微医集团(挂号网)在微医集团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16年2月27日,药明康德携手平安银行在上海签署1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平安银行将向药明康德提供全面授信支持。同时,双方宣布联合成立“平安药明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药明康德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健康产业布局发展,推动整个产业生态圈进化。 

  仅仅3个月后,5月27日,绿叶集团与平安银行在上海签署了人民币1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平安银行将向绿叶集团提供全面授信,并与绿叶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平安绿叶医疗健康产业基金” 。 

  平安银行总行行长邵平说:“随着老龄化加速、个人消费需求提升,大健康有巨大发展空间。目前,经济处于转型期,对医疗健康的布局不仅是口号,跳出银行办银行,是未来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表示,平安银行将与绿叶集团、药明康德等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平安健康荟” 战略联盟,在药物研发升级、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境内外医药及医疗资源整合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同时,还将整合平安集团健康险、平安好医生等方面的资源。 

  跨界:金融+医疗企业 

  医疗健康是一件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但是我国的医疗健康行业,一直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质量不够高、资源结构分布不合理、卫生服务体系碎片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出现“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医疗服务需求正在稳步增加,医疗服务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商业医疗机构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与大医院联手,实现院内挂号、结算一卡通;与百度联手,展开互联网医疗合作;与医界贷、民营医院协会联手,为民营医院职工代发工资……近几年各大银行在医疗行业动作不断,而且收获颇丰。 

  2014年8月21日,交通银行与中国医药集团旗下国药控股健康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发布上海首款医疗移动支付产品——“健康金”;  

  2015年6月26日,工商银行与百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通过医患双选平台——“百度医生”展开互联网医疗合作,包括挂号服务等合作内容。 

  跨界:互联网+医疗企业 

  在国家鼓励生育政策和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已成为我国健康医疗服务中最炙手可热的部分。 

  2015年3月,上海医药宣布成立上海医药大健康云商股份有限公司,为患者提供处方药O2O(即“线上到线下”)销售和健康管理服务。 

  2015年12月,腾讯、丁香园、众安保险达成合作,目标指向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 医疗金融”创新合作模式,并发布糖大夫智能血糖仪2.0版。 

  2016年初,美国医疗科技公司美敦力(Medtronic)发布了一款基于IBM人工智能技术的糖尿病管理APP,当用户血糖值低于警戒值会对用户发出警示。 

  跨界:IT(信息技术)+BT(生物技术) 

  BT(生物技术)“兵临城下”,IT(信息技术)“热情拥抱”。基因本身就是大数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日益深入,科学研究者也迎来了生物大数据时代:动辄数百Gb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庞大的生物序列数据、复杂的蛋白质结构数据。基因正在和精准医疗形成交叉,人体正在变得数据化。生命科学领域数据爆炸式的增长,对海量数据的计算、存储和分析提出新的挑战。 

  数据分析是产业链最难突破的壁垒,其难点在于数据量有限、分析能力有限以及分析成本高企。正因为如此,IT(信息技术)与BT(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成为新趋势,诸多IT公司都在涉足基因信息的云存储与智能解读。 

  谷歌于2015年开启了基因组的云存储服务,将单人基因组数据从100GB压缩至1GB,费用从25美元降至25美分。亚马逊投身基因信息分析的云存储平台建设,英特尔致力于云技术以及相关芯片技术开发。IBM、微软也在开发支持基因数据分析利用的云平台。 

  2015年,基因组数据公司GenomeNext利用亚马逊云计算技术与英特尔设计的处理器与美国国家儿童医院合作,每天处理1000份人类基因组数据。 

  2016年2月,华大基因宣布其在阿里云计算平台部署的服务产品BGI Online国内beta版本正式上线。该系统集成了高性能计算,大规模存储及安全网络互联等基础设施,支持数据的云端存储、分析、展示和交付。用户可以在BGI Online上访问自己的数据,获取标准分析结果,也可以定制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方案,并与其他授权用户分享数据和成果。 

  2016年5月25日,药明康德及药明康德下属企业明码生物科技与华为在上海联合发布了精准医学云平台——明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