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引入社会化评价指标的同时也要公平严肃

[2017/9/25]

    近日,浙江大学出台的一项科研成果认定办法,引起舆论热议。根据这份名为《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浙大在校师生在指定主流媒体和重要门户网站及其“两微一端”发表的优秀原创文章、影音、动漫作品,产生重大或较大网络传播效果的,将可认定为国内权威、一级、核心等学术期刊论文,纳入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对于传播效果的衡量指标包括微信公众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10万;头条号刊发的作品,阅读量不少于40万等。浙江大学宣传部门负责人表示,出台该办法是充分发挥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对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的探索尝试。
  
  浙大出台的新政是高校在科研成果认定标准上与时俱进的一次积极探索。在以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文章为主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中,引入大众媒体传播效果评价,突出网络传播效果的衡量,也是科研成果引入社会化评价指标的有益尝试。
  
  重视科研成果“公众影响力”评价 ,在卫生与健康领域更具有特殊意义。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是最有效的维护和促进健康的策略。让优质的健康科普原创作品成为网络“爆款”,在公众中形成广泛传播效应,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健康管理能力,所带来的效应,或许不亚于在专业期刊上发表一篇专业学术论文。
  
  对于浙大这一新政,也有人质疑,网络文章、作品难以保持学术的严肃性,更可能加剧学术腐败,毕竟刷公众号的阅读量比上核心期刊发文章要容易得多。这需要完善后续评价监管方式,保证评价的科学、公正。
  
  还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发文有编辑筛选、专家审稿、同行评议等一套严格流程,从投稿到发表通常有数月时间,其学术内容和发稿过程都与网络作品发表有较大差异。科研成果引入网络传播效果的评价,更适用于科普作品,而不太适合专业学术内容。因此,科研成果分类评价显得更为重要,需要从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等多维度探索建立不同评价重点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这也是对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性、严肃性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