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技术助力我国将“洋垃圾”拦截门外

[2018/4/16]

    4月10日,湖州海关查获了一批来自美国的“洋垃圾”,令人惊叹现在居然还有人敢“顶风作案”。今时不同往日,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垃圾接收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一纸禁令将臭烘烘的“洋垃圾”关在了国门之外,欧美国家的“后院”堵了。
 
  从进口到禁止:对“洋垃圾”说“不”!
  
  “洋垃圾”的说法一般是社会上的俗称,管理部门一般不使用这一词语。实际上,它指的是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那么,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地把这些垃圾从国外运到国内呢?这还要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情开始说起。当时,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之后的高速发展时期,制造业的发展对原料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我国还无法自给自足。为了缓解原料不足,我国开始从境外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同时,为加强管理,防范环境风险,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体系。然而,很多地方仍然存在重发展轻环保的问题,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断危害着国民的生命健康。是时候对“洋垃圾”说“不”了!
  
  制度+监管:誓将洋垃圾“拒之门外”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开始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国内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以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方案提出,要在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为了将洋垃圾有效“拒之门外”,我国将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堵住洋垃圾进口的监管制度;强化洋垃圾非法入境管控;建立堵住洋垃圾入境长效机制;提升国内固体废物回收利用水平。
  
  “洋垃圾”禁令在新的一年又提升了门槛。2018年1月1日,我国开始禁止进口生活来源废塑料、未经分拣的废纸以及纺织废料、钒渣等4类、24种固体废物。同时,有政策必要落到实处,我国在洋垃圾管控方面也在不断加强。3月,全国海关组织开展打击“洋垃圾”走私“蓝天2018”专项行动,将突出打击走私国家禁止进口的废物,这项行动将持续到12月。开展一个多月以来,各大海关已打掉多个涉嫌走私犯罪团伙,立案侦查了多起走私固体废物案件,查获大量走私固体废物。
  
  火眼金睛!检测技术广撒“拦截网”
  
  “蓝天2018”专项行动卓有成效,但是也让人看见,在明文禁令之下,依然有不少犯罪分子铤而走险,从事“洋垃圾”进口活动。想要完全杜绝“洋垃圾”非法走私、避免其进入我国境内,就必须依靠各种检验检测技术和仪器设备。
  
  譬如,“洋垃圾”通常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尤其是铅、锌、镉等重金属物质。对此,我国科技标准司出台过《固体废物 铅、锌和镉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根据此标准,检测人员可以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洋垃圾中的铅、锌和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拥有足够的灵敏度和很好的精密度,“洋垃圾”当中的有害元素、有机物和金属有机化合物都逃不脱它的“火眼金睛”。
  
  除此之外,海关检验检疫人员也常利用气相色谱法、滴定法、臭袋法等等技术来检测不同的“洋垃圾”。比如,气相色谱-质谱法可以测定固体废物及其浸出液中多氯联苯、二噁英等物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可以测定22种金属元素。当然,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标准涉及最多的,还是上述提及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主要包括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以及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在这些检测方法的助力下,打击“洋垃圾”行动有了技术支持。随着我国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环境污染控制标准的不断完善,“洋垃圾”将越来越无所遁形。
  
  小结:“洋垃圾”禁令下达之后的短短几个月,“垃圾危机”登上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新闻头条,这些曾经运到中国就能换取高额利润的“洋垃圾”不得不另谋出路。与此同时,我国也在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处理国内的垃圾,如何满足以后的原料供应,如何改善已经遭受污染的环境……禁止“洋垃圾”入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