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思考:是什么扼杀了中国的科技创新?

[2018/5/10]

  科技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进步。中国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马上就是全世界的老大了,我们的家底厚了,但是在科技创新方面却没什么辉煌成就。翻开今天的中外媒体,充斥的全是中国科技飞速进步,感觉是马上要领导世界的架式。2016年中国科技论文数量超越美国,更是让中国人信心爆棚。我们自己的创新呢 ?这与我们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其根源是文化的扼杀,还是制度的扼杀?

  创新是发展的源泉,科技创新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大,各科研院所、企业在专业领域潜心研究,然而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的科技成就呢?如果我们仅仅看科技论文的增长数据,甚至代表论文质量的被引用数据,都是像GDP经济增长数据一样强劲。

  要实现从跟随向领导的转变,无疑需要进行大量最深层次的科技思想变革,改变以往存在的完全不适应创新、更别说是原创的科技体制。但是,在中国科技界还根本没明白要进行的变革是什么,荒唐透顶的机制还根生蒂固大量存在的时侯,我们却开始听到来自西方越来越响亮的如此熟悉的赞扬声。中国科学界一再教育科研人员要长期甘于寂寞,脚踏实地。

  有“榜单”作为参考本身并不是主要问题,可是整个中国科技体制近乎于采用与娱乐圈完全一样的“唯打榜是从”游戏规则,你让科研人员怎么淡定得下来?伽罗华发明“群论”50年后才被认可,50年内的影响因子完全为零。越是原创的东西,它的短期影响因子反而会越小,甚至为零,如果只以榜单为科学研究唯一考核标准,中国有哪个科研人员会去搞这种级别的研究?

  什么是原创?简单点说就是你找不到参考文献,因为只要存在参考文献,说明已经有人谈到这个原理,那你能做的最多就只是改进、修正和验证别人的原创了。可是中国太过于依赖SCI这种类似娱乐圈的打榜判定标准,必须得有引文,那就只能有来自国外的参考文献,引用的参考文献越多评审分数就越高。这样从一开始你就没法做原创的东西。

  我们也能理解,在现有体制下,他们真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样的国内原创技术。现有的研究体制就是根据国内绝无可能有原创性的领先产品技术这个大前提而设计的。如果采用国内的原创技术,绝对是要“违反原则制度”的。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做出创新、甚至原创性的创新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最关键的是:如果不具备对创新、尤其原始创新的判断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汇聚能力,其他一切都等于或近似等于零。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越来越高,科技人才越来越多,这个本来是中国纯赚的科技规则就不断发生着性质的转化。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顶尖水平的论文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而且越来越变成天文数字时,性质就已经彻底变成荒谬之极了。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科技界自身也越来越觉得很不对劲,并且不时发出一些批评的声音,但无奈已经陷得太深,难以回头了。

  要想形成真正具备科技创新的机制从原理上说并不难,问题只在于你能不能让科学本身的逻辑和规则来起作用,而不是权力、功利、传播、人情等等的与科学无直接关系的人为规则和逻辑。希望我国能够尽早打破现有科技体制局限,完成科技创新增速的全力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