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新型仪器仪表装置运用成效效率

[2011/10/9]

  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以及“211工程”、“985计划”、“世界银行贷款”等项目的实施,各种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质量及种类在各高校都有了大幅度提升。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的必备工具,也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大型仪器设备在高等学校各种设备中占据比重很大,因此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飞速增长的情况下,如何管好和用好这些设备,提高其使用效率随之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现状

  截止目前,全国高等学校单价4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已超过40亿元人民币。高教司曾对56所直属高校40万元以上的03类大型仪器设备综合使用效益进行过评价,结果显示:60分以下不合格的仪器设备占33;60~75分的合格设备占28.5;75~90分的良好合格设备占25.7;90分以上的优秀仪器设备占12.8.可见,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状况并不乐观,严重浪费了办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和影响着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效益。想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作用,加强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就必须找出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逐步寻找一条适合于大型仪器设备发挥作用、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

  3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大型仪器设备具有投资规模大、运行环境、技术支持条件、对管理使用者的业务技术水平要求高等特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成为提高设备利用率的重点和难点。然而,目前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状况大都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单位所有,信息闭塞

  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放在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院系实验室,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并且大多数高校是以学科或院(系)为单位购置设备,设备购进后成为他们所有,这些设备主要限于本单位或少数人使用,也没有设备信息平台,形成了“单位或个人所拥有”的封闭形式。有些人为了自己的使用方便而不愿与他人共用;也有怕用坏了,影响自己的使用而不让他人使用,致使一部分设备资产经常或长期闲置。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设备逐渐被淘汰或老化,使得仪器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并发挥应有的效益,从而造成资产的浪费。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分散放置、分散管理、信息封闭,不利于机组和用户的沟通,出现一种有设备的没人使用,没设备又急需的人又找不到设备的局面,设备的使用范围就会被限定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或长期闲置,阻碍了设备利用率和效益的提高。总体来说,大型仪器设备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协作共用少,资源共享程度差。

  3.2部门职责不明,管理缺位

  在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或科技平台建设的关键是购置大型仪器设备。大型仪器的立项申报、评审、采购、验收、资产管理诸环节要涉及多个部门。“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和学科建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立项申报及论证;科技处负责科技平台的建设,而科技平台的建设需要物质条件的支撑,主要就是大型仪器;大型仪器设备的招投标由国有资产管理处牵头,实验室设备处、“211工程”建设办公室及使用单位共同参与;实验室设备处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验收、入库、计量认证等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大型仪器的资产管理。

  这显得管理部门多、管理环节多。但是,这些部门的设置是学校规范管理、加强监督、防止腐败的需要。各部门具有较明确的岗位职责。然而,在大型仪器管理中,由于部门间一些职责不够明晰,不够具体和沟通交流不够,于是出现一些管理环节的缺位。如大型仪器购置的论证,只是申请单位或建设单位(学院或学科组)向“211工程”建设办公室提出,考虑本学科建设和科研的需要,没有实验室设备处、后勤处等部门参与论证,缺少从全校的范围看是否重复购置、是否有相配套的实验技术人员和房屋的论证,结果,有时出现重复购置,有时出现仪器设备采购回来后没有合适的地方安装,没有胜任的技术人员等,出现了管理环节的缺位。

  3.3责任意识不强,管理不到位

  学校通过加强设备购置审批制度和招标、采购过程管理,对设备的购置环节重视程度很高。但由于各使用单位是无偿使用,即不需要支付运行成本,也不承担风险,管理得好与不好,不涉及本单位和个人的切身利益。管理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对大型仪器的管理缺乏责任意识,对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缺乏主动性。一些学院(系)购置大型仪器很积极、很努力,但是管理跟不上。管理不仅包括通常的验收、登记人账、报损(废)注销等账、物的管理,还包括考核、评估、使用、维护、功能开发、开放共享等。一些大型仪器能按计量认证的要求来管理、建档,这是较好的状况;一些实验室能做到使大型仪器常年开机运转,使用有一般的记录,但是缺少详细的使用情况记录和详细的使用成果记录;一些大型仪器没有使用记录;一些大型仪器开机运行率不高,也没有人考核;大多数大型仪器不愿意或不接受其他单位的人使用,也没有评价机制。如此等等,许多环节管理不到位。

  3.4制度不健全,执行不力

  近些年来,教育部陆续出台了若干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相关文件,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填报〈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的补充说明》;但是,一些高校没有按教育部的通知进行效益评价,教育部也没有严格执行效益评价,教育部也缺少约束和激励制度。学校有实验室建设立项论证制度、仪器设备招投标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报废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办法、仪器设备验收制度等,但是对这些制度执行不力,如有些大型仪器设备早已报损、报废,不能使用了,但却未办理报废手续,造成账实不符,有账无物。高校对实验室大型仪器的管理,一般缺少年度考核制度、效益评估制度、开放共享制度等。在实验室层面,有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申请用机管理办法、机房管理制度等,但是,一些实验室执行得不好。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很容易造成部分仪器设备的闲置、损坏等现象,使仪器设备在教学、科研中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

  4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措施

  4.1加强购置前的论证工作

  论证工作是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前提。

  在购置前,必须由专家组进行必要性、可行性及先进性论证。论证工作不仅要考虑科学研究的需求,还要考虑人才培养的需求;不仅要考虑某一科研项目当前的需要,还应从本学科的长远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培养和孵化、相近学科的带动与辐射等角度考虑;不仅要考虑买得起,还要考虑是否用得起,是否维护得好;不仅要考虑自己的需要和方便,还应考虑本校、本地区同类仪器设备的分布状况和使用效益,避免重复购置。

  4.2建设开放、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平台

  由于高校的大型仪器承担的任务不同,购置经费来源不同,使用和管理形式就不同;有的集中管理,有的分散在学院和课题组,这样,造成了有些设备得不到很好的开放使用、充分利用,用户和机组难以充分沟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助互联网建立开放共享型的大型仪器设备信息平台,将设备的名称、性能、技术指标、主要功能、可对外开放的时间、收费标准、放置地点及联系方式等信息在网上公布,将全校的大型仪器设备通过信息平台实行统一管理,让校内外需要使用的人,在网上可以查询要使用的仪器的状态,根据目前察看的情况,进行网上预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用,向全校开放、向社会开放。为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扩大开放共享,搭建实施和管理的平台,促使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最大化。

  4.3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和维修基金高校设立开放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大型仪器设备对校内开放服务的运行补贴,用于支持缺少仪器设备和经费来源的教学、科研项目,使参加这些项目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研究生和本科生得到资助,保证教学、科研顺利进行。让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充分使用学校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帮助师生少花钱,多办事,机组人员亦多劳多得。这可以调动师生和设备管理人员研究的积极性,提高大型仪器的利用率,促进设备资源共享,减少仪器设备重复购置。高校设立维修基金,保证大型仪器的配件配置费、维修费、功能开发和升级改造,确保大型仪器处于较高的完好率,保证其正常运行及开放使用,使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

  4.4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有好的设备没有好的技术队伍,设备也不能发挥作用。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管理。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①在校内外公开招聘。通过校内外公开招聘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员不一定具有很高的学历,也不一定是学校的正式职工,也不一定参加职称评定,只是在聘期间给予较高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安心工作。他们专门负责大型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发掘大型仪器设备的功能,认真做好仪器设备的开放服务工作。②利用多种渠道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不定期地选派相关实验技术人员参加校外大型仪器设备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参与课题组,从事测试研究,以此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③鼓励教师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因为教师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理论知识,制定相关政策,让教师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研究及功能开发,既可以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也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还可以促进仪器功能的开发。

  5结语

  面对新的形势,只有改革大型仪器设备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运用多种切合实际的措施,为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