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污染规范管理出台 数据难测已成瓶颈

[2014/1/13]

  我国地下水水质的污染状况已经到了十分严峻的地步,地下水污染的危害也不可小觑。据统计,全国约有70%的人饮用地下水,但我国大部分的地下水水源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甚至有些污染十分严重。如果不对地下水污染进行有效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一些地方的群众由于饮用水不安全,影响了身体健康。而受污染的地下水用于农业,既会影响农作物生长,还可能产出有毒农产品,最终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加强监测,注重防控,是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有效途径。与地表水污染不同,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及治理难度大等特点。只有通过对地下水污染进行长期监测,调查清楚各类污染源排放的污染负荷、组分及其分布与发展趋势,才能为控制各类污染提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因此,监测成为了地下水防治必不可少的部分,数据收集、构建监测网络将是我国地下水防治的工作重点。

  我国地下水污染源点多面广,监测网络建设滞后,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掌握不全面,数据问题成为我国地下水保护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同时,地下水环境及样品特点也给科学准确地获取监测数据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首先,地下水流动极其缓慢,不适宜在线连续监测;其次,地下水特殊的黑暗、低温、贫氧状态决定其某些特征指标易在样品从地下转移至地表、从采样现场运输至分析实验室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如温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从而干扰关键指标因子的分析,加大指标检测误差产生风险;再者,地下水环境中污染物含量水平多为ppb至ppt级,样品采集量大,富集倍数高,运输保存较为不便;另外,某些污染物容易被吸附在采样器具上(如痕量金属),或易于从溶液体系中挥发至空气中(如VOCs),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下水污染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与客观性。

  环保部的一位官员向记者表示,华北平原地下水的污染成因复杂,有的是地质环境本身天然造成的某些污染物超标,有的是人类活动造成。 现在我们只有《地下水质量标准》,这主要是评价地下水本身质量的标准,而无法反映人类活动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