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去哪儿 仪器采购成黑洞

[2014/11/15]

  根据公开媒体报道整理发现,在近年曝光的众多科研腐败案件中,由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混乱所致的腐败问题,占了较大比例。在科研项目立项、经费使用管理、项目审查监管等链条环节,由于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和制度约束,出现了许多科研经费腐败的案例。

  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问题一直引发社会各界热议。南方周末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编写的《2013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整理和统计,告诉你2013年高校科研经费到底花去哪里了?

  2013年全国科研经费哪儿去了?

  29所高校科研经费共527.53亿元

  2013 年高校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共有29所高校,其中,清华大学以39.31亿元的科研经费排名第一,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紧跟其后,分别是36.07亿元和31.09亿元。科研经费超过30亿元的共有3所大学,20-30亿元的共有6所大学,10-20亿元的共有20所大学。

  29 所高校平均每个科研课题经费超四十万29所高校平均每个科研课题经费超四十万在2013年科研经费超10亿元的29所高校中,科研经费总额达527.53 亿元,科研课题总数11.44万个,平均每个科研课题投入科研经费46.9万元。其中,北京理工大学排名第一,科研经费17.9亿元,科研课题总数 1803个,平均每个科研课题投入99.3万元科研经费,西北工大84.2万元和北京大学80.2万元分别排名第二第三。

  29 所高校每个科研课题投入人员仅1.44人29所高校每个科研课题投入人员仅1.44人在2013年科研经费超10亿元的29所高校中,科研课题总数 11.44万个,教学和科研人员数达16.47万人,平均每个科研课题投入科研人员1.44人。其中,北京大学投入人员最多,科研课题总数3458个,科研人员12815人,平均3.7个科研人员负责1个科研课题,中南大学排名第二(3.4人/课题),吉林大学第三(3.1人/课题)。

  科研经费排名前十的高校科研成果有多少?科研经费排名前十的高校科研成果有多少?在2013年科研经费排名前十的高校中,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达39.31亿元,当年拥有的科研成果包括专著56部,学术论文10443篇,技术转让获得的实际收入554.8百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研经费达 22.19亿元,排名高校科研经费第五,其科研成果却是前十所高校中最少的,专著仅1部,学术论文4034篇,技术转让获得的实际收入仅有10万元。

  “有制度无执行恰似纸上谈兵”仪器采购成大黑洞

  高校唯项目论让监管层层失守,由此产生一条腐败生态链

  北京市一所二本院校的张志刚教授(化名)曾负责一家部级单位的课题项目“外宣资料翻译研究”,这一课题为纵向科研项目,但在高校,相较而言,横向课题提取劳务费更加便利,张志刚隐瞒了这家部级单位的证明,先以横向课题向学校科技处申请立项。

  不久,学校出台规定,对于纵向课题奖励补贴力度加大,优势超过横向课题,张志刚随后又找到学校改以纵向课题立项。然而在提取经费时,他却找来一份有20余人的在校学生名单,依旧按照横向课题管理规定,以在校学生名义先后8次虚报冒领劳务费共计8万余元。

  在接到举报调查后,检察院以其涉嫌贪污罪立案侦查。

  办案检察官钟鸣说,这起任由教授“翻云覆雨”的案例暴露出一个高校里的共性问题:有关部门从鼓励科研人员争取科研项目的目的出发,片面认为监管过严不利于发挥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工作开展,从而不愿意认真监督。

  在处理了一系列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件后,钟鸣和同事们有一种共同的感受:表面看来,大学的财务制度体系比较规范、健全,但在执行过程中,尤其是监督落实环节流于形式,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如在赵静案中,其伪造的印章与真实印章区别很明显,一眼便能看出差别,但在长达9年的时间,从学院到学校,涉及学院行政、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等多个监管部门,无一发现问题,直到有人向检察机关举报。

  与此同时,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往往只关注审批下拨和课题验收,对于经费的使用环节完全没有监管,办案人员找上门才会警觉;一些案件中还出现,课题早已结题,教授已经出国甚至去世了,课题账户上还有余额的稀奇事。

  “吃经费”由此成为新的腐败,而且带来连锁反应――围绕科研经费甚至形成了一条隐秘的腐败生态链,在这一链条上,有教授、有财务会计、有科研仪器采购人员……

  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在调查赵静案时,就意外牵出更多隐秘犯罪。

  赵静所在学院,两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利用管理仪器开发经费的职务之便,借学院组织到外地高校考察之机,个人前往周边省份旅游,回京以外出考察、对外交流名义公款报销个人旅游费用共计5万余元,最终以贪污罪被判。

  在这起案件中,学校规定,经费报销需要部门负责人、学院主管财务的院领导逐一审核并在报销单据上签章才能报销,两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多次在报销单据上偷盖实验室一位负责人的印章,轻松绕过本部门审核,随后这个不符合程序的“公差”一步步绕过多重监管。

  仪器设备采购也是一大黑洞。

  在一所师范院校,一名实验设备采购员在为本单位采购聚焦显微镜、分析仪等仪器过程中,收受仪器设备厂商给予的好处费近万美元。检方在办案中发现,合同书中的内容被随意“篡改”,“设备培训费”打进了采购员个人账户而无人监管。最终该采购员以受贿罪被判刑6年。“再好的制度归根结底只有落实到位并严格执行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张小兵在给这所著名学校的检察建议书中如是建议。

  中国即将实行科技经费重大改

  中国政府正准备对发放科技经费的方式作出重大调整。根据人民日报在10月21日的报导,中国科技部(MOST)有可能会将大部分研究经费的控制权移交给尚未得到确认的“独立机构”。

  据报道,这项改革将在3-5年的时间内施行,目前尚未披露与此相关的更多细节。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科学专家曹聪说:“如果中国科技部放弃对研究经费的控制权,这可是件大事。”

  据曹聪和大连理工大学的孙玉涛估计,2013年中国科技部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funding)达220亿人民币(36亿美元),主要是通过它的863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973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发放。

  广泛的腐败和不恰当的激励机制被广泛认为削弱了中国研发企业的活力。中国科学院正在着手改革自身的机构,目的是鼓励创新以及减少冗余的研究项目。相似的想法似乎也推动了采用新的方法来管理科技部掌控的科研经费。

  根据中国媒体新华社所说:“中国将对国家研究基金管理进行改革,将权力移交给独立机构来遏制学术腐败及促进创新。”人民日报表示:“政府将不再直接管理研究计划。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务院已批准了这一计划的大致纲要。”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告诉新华社,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有可能会作为R&D经费新管理机构的一个典范。NSFC因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并对项目负责人发起的科研计划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来决定经费而享有声誉。

  在与中国广播电台的一次采访中,科技部部长万钢对这一即将实行的改革表示了欢迎态度,他说“其目的是为了除去对科技创新的束缚。”曹聪说:“我们仍然不知道谁将对此负责——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我猜测,有可能是一个新的机构。”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包括人类文化和社会知识的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可译为“研究与开发”、“研究与发展”或“研究与试验性发展”。R&D资源指的是从事科研与试验发展活动所必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R&D经费支出及其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反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的重要内容。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联合发布了《2013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1846.6亿元,比上年增加1548.2亿元,增长 15%;R&D经费投入强度首次突破2%,达2.08%,比上年的1.98%提高了0.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